夜雨——您身边的旅行家园—旅行线路—自助游—游记攻略—深度游专业策划机构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1-4 00:00
  • 签到天数: 13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07-10-29 10:32: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众所周知,男子110米栏和女子100米栏的成绩主要取决于速度水平,一个优秀的直道栏运动员,首先要具备良好的短跑速度,换句话讲,直道栏项目就是带障碍的短跑。在直道栏运动员训练的全过程中,只有坚持贯彻“速度优先”的原则,才能保证专项成绩的不断提高。
      通过各种专项灵活性练习、栏间快节奏跑、超专项距离跑以及起跑练习等,可以改进运动员摆动腿与起跨腿的技术,提高栏间跑及过栏的节奏和速度,使运动员较好地掌握专项技术。但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跨栏跑的速度,教练员和运动员就必须高度重视以下两点:一是敏捷地起跑,尽可能快地跨越第一栏;二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前五个栏的跨越速度。我国优秀跨栏运动员刘翔之所以在雅典奥运会上力压群雄,以平世界纪录的成绩勇夺金牌,就是因为孙海平教练根据刘翔起跑和前五个栏较为薄弱,后程好的特点,在备战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较好地解决了以上两个问题。从当今直道栏的发展来看,谁在起跑和前五个栏占据优势,谁就能战胜对手,取得比赛的胜利。
      那么如何提高直道栏运动员的起跑和前五个栏的速度呢?除了采用传统的练习方法和手段外,我们建议把跨栏运动员和短跑运动员安排在一起进行起跑、加速跑和途中跑的训练,因为这样可以给跨栏运动员创造一个更为激烈的竞争环境,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专项速度潜力。下面就把这种训练方法介绍给大家,仅供参考。
      
      一、起跑至跨越第一栏的训练方法
      
      在跨栏运动员的分道内只摆放第一个栏,栏架的高度和离起跑线的距离严格按照专项要求,如成年男子栏高1.067米,第一栏距起点13.72米,成年女子栏高0.84米,第一栏距起点13米。在相邻的分道内,安排一名与跨栏运动员速度相近的短跑运动员,每次练习都采用蹲距式起跑。跨栏运动员从蹬离起跑器开始,就必须竭尽全力加速直至跨越第一个栏,其目标就是要在跨越第一栏时战胜同组的短跑运动员。如果跨栏运动员训练水平较低,或首次进行这样的训练,则可让同组的短跑运动员把起跑的位置后移1~2米。一般以5~6次为一组,次与次之间间歇2分钟,一次训练课中完成3~4组,在组与组之间必须使运动员得到充分的休息。教练员应要求跨栏运动员在每一次练习时尽可能战胜对手,以此来激发他们的斗志,提高他们在起跑至跨越第一栏的过程中取胜的能力。
      
      二、跨越前五个栏的训练方法
      
      这一训练方法应在跨栏运动员熟练掌握前一种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应用,要求同组的短跑运动员为跨栏运动员创造更为激烈的比赛竞争环境。在跨栏运动员的分道内,摆放五个栏架,栏架的高度和栏架间的距离严格按照专项要求,如成年男子栏高1.067米,第一栏距起点13.72米,栏间距9.14米,成年女子栏高0.84米,第一栏距起点13米,栏间距8.50米。与前一种方法一样,也应选择一名速度相近的短跑运动员作为训练对手,采用蹲距式起跑进行练习,要求跨栏运动员必须在跨越第五个栏时战胜对手。一般情况下,跨栏运动员最好与短跑运动员进行等距同组训练,但如果教练员发现短跑运动员经常战胜跨栏运动员,就应考虑让短跑运动员把起跑的位置后移5米左右,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过度打击跨栏运动员的自信心,使训练更具挑战性。一般以3~5次为一组,次与次之间间歇4分钟,一次训练课中完成2~3组,在组与组之间必须使运动员得到充分的休息。通过这一练习,可以有效提高跨栏运动员在跨越前五个栏中领先的能力。此外,根据训练课的目的,教练员还可以灵活调整终点线的位置,如果训练课的目的是发展跨栏运动员的速度,终点线可设置在60~70米处;如果是发展运动员的专项耐力,终点线可设置在120米处。
      在采用上述方法进行训练时,要求教练员必须把速度水平相近的跨栏运动员和短跑运动员安排在一组,同时还应根据训练的具体情况,及时地调整短跑运动员的起跑位置(只能调整短跑运动员的起跑位置,否则就会破坏跨栏运动员跨越第一栏的节奏和速度)。  sport120.com
      提高直道栏运动员专项成绩的训练方法多种多样,本文介绍的这种方法主要是使跨栏运动员通过与短跑运动员的激烈对抗,来提高跨越前五个栏的速度和节奏,培养他们必胜的自信心和发展他们快速跑完全程的专项耐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夜雨——您身边的旅行家园—旅行线路—自助游—游记攻略—深度游专业策划机构

    GMT+8, 2024-9-17 03:38 , Processed in 0.019315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