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您身边的旅行家园—旅行线路—自助游—游记攻略—深度游专业策划机构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8-6-14 09:16
  • 签到天数: 1158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3-2-5 15:24:42 | 显示全部楼层
    雾凇1.jpg
    44期上海的行摄丹尼胡老师拍摄的相片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8-6-14 09:16
  • 签到天数: 1158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3-2-5 15:25:18 | 显示全部楼层
    雾凇2.jpg
    44期上海的行摄丹尼胡老师拍摄的相片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8-6-14 09:16
  • 签到天数: 1158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3-2-5 15:25:52 | 显示全部楼层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8-6-14 09:16
  • 签到天数: 1158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3-2-5 15:26:35 | 显示全部楼层
    鹦鹉1.jpg
    44期上海的行摄丹尼胡老师拍摄的相片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8-6-14 09:16
  • 签到天数: 1158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3-2-5 15:3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吉 林雾凇
        吉林雾凇仪态万方、独具丰韵的奇观,让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赞不绝口,同时吉林雾凇对自然环境、人类健康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吉林雾凇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和长江三峡同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却是这四处自然景观中最为特别的一个。每当雾凇来临,吉林市松花江岸十里长堤“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柳树结银花,松树绽银菊,把人们带进如诗如画的仙境。江泽民同志1991年在吉林市视察期间恰逢雾凇奇景,欣然秉笔,写下“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之句。1998年他又赋诗曰:“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8-6-14 09:16
  • 签到天数: 1158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3-2-5 15:39:23 | 显示全部楼层
    nEO_IMG_雾凇长廊 (2).jpg
    44期的广州奶奶在那里开心
    相片时44期大山老师拍摄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8-6-14 09:16
  • 签到天数: 1158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3-2-5 15:4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吉林雾凇 - 名字来历

      1987年国家电影电视部决定拍《吉林树挂》,将吉林市这一特殊的自然景观搬上银幕,并送联合国对外宣传。北京科教电影制厂在吉林市政府支持下,来吉林市采访和拍摄,责成在该地从事研究树挂的气象科技工作者撰写脚本,将吉林树挂这一奇观做为旅游资源对外宣传。作者认为应该用它的学名“雾凇”为好,当时这一建议经研究被采纳了。可是那时候人们叫雾凇还不习惯,不少人感到陌生和别扭,说这种称呼不通俗,不大众化,后经过解释、宣传,被部分人所接受。在吉林市举办过几届雾凇冰雪节后,“雾凇”一词不仅被江城父老所接受,家喻户晓,而且名扬中外。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8-6-14 09:16
  • 签到天数: 1158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3-2-5 15:42:37 | 显示全部楼层
    nEO_IMG_雾凇长廊 (3).jpg
    广州奶奶在雾凇
    44期大山老师拍摄的相片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8-6-14 09:16
  • 签到天数: 1158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3-2-5 15:4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吉林雾凇 - 形成原因

        自然条件
        在吉林市,每到冬季,尽管松花湖上一抹如镜、冰冻如铁,但冰层下面几十米深的水里仍能保持4℃的水温,水温和地面温差常在30℃左右,于是就形成了市区以下几十里不封冻的江面。温差使江水产生雾气,江面上白雾袅袅,久不消散。沿江那十里长堤,苍松林立,杨柳抚江,就在一定的气压、风向、温度等条件的作用下,江面的大量雾气遇冷后便以霜的形式凝结在周围粗细不同的树枝上,形成大面积的雾凇奇观。由于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所以吉林雾凇又具有持续时间长、厚度大、出现频率高的特点。每年从12月下旬到翌年2月底,都是在吉林市观赏雾凇的最佳时节,最多时一年可出现60余次。在冰封时节的吉林,草木都已凋零,万物也失去了生机,然而雾凇奇观却总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地降临北国江城。那琼枝玉叶的婀娜杨柳银菊怒放的青松翠柏,千姿百态,让人目不暇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8-6-14 09:16
  • 签到天数: 1158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3-2-5 15:44:57 | 显示全部楼层
    nEO_IMG_雾凇长廊 (5).jpg
    上海的丹尼老师在雾凇
    44期大山老师拍摄的相片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8-6-14 09:16
  • 签到天数: 1158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3-2-5 15:46:01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为条件
      
        冬季的吉林市气温在-20℃以下的天数长达六七十天,奇妙的是穿城而过的松花江水,居然可在冬日严寒时同样奔流不息。原来,从吉林市溯流而上十五公里就是著名的丰满水电站。
       
       水电站大坝将江水拦腰截断,形成了巨大的人工湖泊——松花湖,近百亿立方米的水容量使得冬季的松花湖表面结冰,但水下的温度却仍然保持在0℃以上。特别是湖水通过水电站发电机组后温度有所升高,江水载着巨大的热能顺流而下,于是就形成了几十公里江面严寒不冻的奇特景观,同时也具备了形成雾凇的两个必要而又相互矛盾的自然条件:足够的低温和充分的水汽。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8-6-14 09:16
  • 签到天数: 1158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3-2-5 15:47:16 | 显示全部楼层
    nEO_IMG_雾凇长廊 (9).jpg
    大山老师拍摄的
    广州奶奶在雾凇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8-6-14 09:16
  • 签到天数: 1158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3-2-5 15:48:31 | 显示全部楼层
    nEO_IMG_雾凇长廊 (12).jpg
    大山老师眼里的广州奶奶很年轻呢。
    相片是我的老师拍摄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8-6-14 09:16
  • 签到天数: 1158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3-2-5 15:5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吉林雾凇 - 雾凇特点

        江水与空气之间产生了巨大的温差,松花江源源不断释放出的水蒸气凝结在两岸的树木和草丛之间,形成厚度达到40至60毫米的“树挂”现象,远远超过国内其他地区的普通树挂的厚度(多为5至10毫米)。而“吉林雾凇”又是雾凇中厚度最大、密度最小和结构最疏松的雾凇品种——毛茸形晶状雾凇,观赏起来格外晶莹剔透,所以吉林雾凇更堪称为雾凇极品中的极品。
      
       “一江寒水清,两岸琼花凝”是吉林雾凇奇观那仪态妖娆、独具丰韵的典型概括。当雾凇出现的时候,漫漫江堤,披银戴玉,仿若柳树结银花,松柏绽银菊一般。一时间,雾凇奇景便把人们带进如诗如画的仙境之中,这让许多有幸身临其境的中外游客赞不绝口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就是雾凇出现和退去时的突然性特征。吉林雾凇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的“性情”,难免让人偶遇之下陶醉其中,更有人苦盼数日却难觅芳踪。其实,只要稍加了解雾凇的脾气,游者便可轻松与之相逢。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8-6-14 09:16
  • 签到天数: 1158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3-2-5 15:56:10 | 显示全部楼层
    nEO_IMG_雾凇长廊 (13).jpg
    大山老师拍摄的44期队友的相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夜雨——您身边的旅行家园—旅行线路—自助游—游记攻略—深度游专业策划机构

    GMT+8, 2024-9-20 17:28 , Processed in 0.102279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