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您身边的旅行家园—旅行线路—自助游—游记攻略—深度游专业策划机构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7-1-12 13:27
  • 签到天数: 512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6-8-12 10:2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心灵的旅行 于 2016-11-8 16:38 编辑

    2013年的丝绸之路,止步于敦煌,西出阳关无故人,如今故人就在新疆,当机立断,去新疆!

    游记,记录的不止是旅行过程中的美景,更是记录心情。别人的旅行,是从几天前开始准备,我的旅行半年前就开始谋划了。虽然行程尚未展开,但是于我而言,心早已在路上,从了解新疆的风土人情,地形地貌,历史人文开始。去一个地方,要了解它,深入它,旅行的过程中,你才能深刻感受到它的美,是带着历史厚重感的美,而不是浅薄的绿树成荫、碧水蓝天、牛羊成群。

    在做新疆的功课前,我还特意搜罗了一些影视资料,帮助记忆。西藏有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新疆有翁归昆弥与解忧公主,如果对于匈奴与西域三十六国不甚了解的,可以在去新疆之前,看看这部电视剧《解忧公主》,还是基本符合历史的。而我的游记,就从出行前的1个月开始写起... ...
    090650bxxwmv14ouf1xatm.jpg

    点评

    赞赞  发表于 2016-11-25 09:24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收起 理由
    晚霞夕阳更精 + 1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7-1-12 13:27
  • 签到天数: 512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16-8-12 10:4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到新疆的历史,就不得不得提西域三十六国。为了方便理解,我特意在新疆地图上标注出古西域国家的位置。对于西域古国的历史,大多处于《汉书》,随后种种,复杂晦涩,因此西域三十六国的历史,我特意突出它们在东西两汉年间发生的事情。大家耳熟能详的外交家,如张骞、班超、班勇、冯嫽皆出自汉朝。

    西域三十六国

    西域三十六国

    点评

    精密的通读新疆地理和历史。有备而去。赞美你!  发表于 2016-8-13 14: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7-1-12 13:27
  • 签到天数: 512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16-8-12 10:5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心灵的旅行 于 2016-8-12 11:01 编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位于中国西北边陲,首府乌鲁木齐,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也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总面积1/6,新疆面积比江苏省和浙江省加一起总和的八倍还多4万平方公里。其中,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若羌县为中国占地面积最大的县。新疆北部阿尔泰山,南部为昆仑山系,天山横亘于新疆中部,把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南部是塔里木盆地,北部是准噶尔盆地。习惯上称天山以南为南疆,天山以北为北疆,把哈密、吐鲁番盆地为东疆。山脉与盆地相间排列盆地与高山环抱、喻称“三山夹二盆”。新疆的最低点吐鲁番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5米(也是中国的陆地最低点);最高点乔戈里峰位于克什米尔边境上,海拔8611米。新疆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陆地上距离海洋最远的地方。新疆远离海洋,深居内陆,四周有高山阻隔,海洋气流不易到达,形成明显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温差较大,日照时间充足,降水量少,气候干燥。南疆的气温高于北疆,北疆的降水量高于南疆。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在准噶尔盆地为零下20℃以下,该盆地北缘的富蕴(yùn)县绝对最低气温曾达到零下50.15℃,是全国最冷的地区之一。最热月(7月),在号称“火洲”的吐鲁番平均气温为33℃以上,绝对最高气温曾达至49.6℃,居全国之冠!由于新疆大部分地区春夏和秋冬之交日温差极大,故历来有“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之说。新疆三大山脉的积雪、冰川孕育汇集为500多条河流,分布于天山南北的盆地,其中较大的有塔里木河(中国最大的内陆河)、伊犁河、额尔齐斯河(流入北冰洋)、玛纳斯河、乌伦古河、开都河等20多条。许多河流的两岸,都有无数的绿洲,颇富“十里桃花万杨柳”的塞外风光。新疆有许多自然景观优美的湖泊,总面积达9700平方公里,占全疆总面积的0.6%以上,其中著名的十大湖泊是:博斯腾湖、艾比湖、布伦托海、阿雅格库里湖、赛里木湖、阿其格库勒湖、鲸鱼湖、吉力湖、阿克萨依湖、艾西曼湖。新疆境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冰川,共计1.86万余条,总面积2.4万多平方公里,占全国冰川面积的42%,是新疆的天然“固体水库”。大沙漠占全国沙漠面积的2/3,其中塔里木盆地中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面积为33.67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为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仅次于阿拉伯半岛上的鲁卜哈利沙漠。准噶尔盆地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面积48000平方公里,为中国第二大沙漠。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陆地边境线5600多公里,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斯坦八国接壤,在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现在是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清军入关以前,它所统辖的疆域仅限于中国东北地区。入关后,它迅速统一了中国大部。到了乾隆皇帝(公元1736~1796年)时,清政府的政令终于可以施行于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乾隆皇帝将最后由自己所确立的清政府统治的地区称为“新疆”。清政府平定准噶尔部的叛乱之后,将古称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也称为新疆。新疆这个名称,还有另外一层意思。继公元1878年左宗棠自阿古柏手中收复了新疆之后,1882年沙俄侵略者也被迫归还了伊犁地区。于是,左宗棠力主在天山南北建省。他在给清朝皇帝的奏折中称新疆是“他族逼处,故土新归”。于是以新疆为省名就有了一层新的意义,即新疆自古是中国固有的领土,但因为是新从阿古柏和沙俄手中收复的失地,故以新疆定为省名,有“故土新归”之意。1884年新疆建省,正式定名新疆省。从口头传统上已经成为特指西域地区名词“新疆”一词正式成为特指中国西域地区的专用名词,沿用至今。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共有47个民族成份,其中世居民族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塔吉克族、锡伯族、满族、乌兹别克族、土克曼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塔塔尔族13个。新疆是多宗教地区,主要宗教有伊斯兰教、佛教、喇嘛教(藏传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和萨满教,其中伊斯兰教为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兹别克、土克曼、塔塔尔、撒拉、东乡、保安等10多个民族所信奉。伊斯兰教在新疆社会生活中有着较大的影响。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和《穆天子传》中,有关周穆王西巡昆仑会见西王母的故事。距今3000年前,新疆出土的彩陶三角形纹、涡纹、弦纹的绘制和诸如陶豆一类器形,说明甘肃和内地彩陶艺术已影响到新疆彩陶文化的发展。1995年10月至11月,民丰尼雅遗址3号棺出土色彩斑斓的锦被上织着“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的小篆汉字和纹样;8号棺木出土的一只色彩艳丽的锦袋上有篆书文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揭示了汉、晋时期尼雅与中原王朝密切的政治和经济关系。

    三山夹两盆地

    三山夹两盆地

    新疆与邻国

    新疆与邻国

    以天山为界,分南疆北疆

    以天山为界,分南疆北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7-1-12 13:27
  • 签到天数: 512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16-8-12 10:54:39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域三十六国:

    1.      乌孙:今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察布查尔锡伯县附近几县及现哈萨克斯坦部分,当时乌孙国的属地,但绝大部分被沙俄侵占。

    乌孙人是汉代连接东西方草原交通的最重要民族之一,乌孙人的首领称为“昆莫”或“昆弥”。公元前2世纪初叶,乌孙人与月氏人均在今甘肃境内敦煌祁连间游牧,北邻匈奴人。乌孙王难兜靡被月氏人攻杀(据《汉书·张骞传》),他的儿子猎骄靡刚刚诞生,由匈奴冒顿单于收养成人,后来得以复兴故国。公元前177~前176年间,冒顿单于进攻月氏。月氏战败西迁至伊犁河流域。后老上单于与乌孙昆莫猎骄靡合力进攻迁往伊犁河流域的月氏,月氏不敌,南迁大夏境内,但也有少数人仍然留居当地。在塞种人与月氏大部南下以后,乌孙人便放弃了敦煌祁连间故土,迁至伊犁河流域与留下来的塞种人,月氏人一道游牧。从此乌孙日益强大,逐渐摆脱了匈奴的控制。根据考古学家发现的乌孙古墓群和其他遗迹表明,从天山以北直至塔尔巴哈台,东自玛纳斯河,西到巴尔喀什湖塔拉斯河中游的辽阔地区,均为当时乌孙人的牧地,其政治中心在赤谷城。南北朝时,乌孙与北魏关系密切。辽代曾遣使入贡。如今是哈萨克族的一个大部落。乌孙人是受塞种人影响很深的操突厥语的古代民族,乌孙人以游牧的畜牧业为主,兼营狩猎,不务农耕,养马业特别繁盛。昭苏县是古代乌孙国故地,自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起,就统属于汉朝在西域设置的西域都护府,迄今两千多年,一直是祖国西北边陲重地,历史上扼东西陆路交通要冲,夏塔古道、木扎尔特隘口,就是祖国内地经伊犁,通往中亚、西亚各地以及南疆的交通孔道。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昭苏县便是乌孙国的游牧地,出产良马。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到乌孙,回程时,乌孙国王猎骄糜曾派遣使者携带礼品马数十匹前往中原。汉武帝得到乌孙马,高兴地赐名“天马”。

    乌孙民族起源:

    一、匈奴人说。此说强调乌孙人“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与匈奴人同俗,但乌孙王室始终与匈奴人保持密切的联系,尽管有时亦兵戎相见。

    二、突厥人说。主此说者有俄国突厥语学家B.B.拉德洛夫、日本学者白鸟库吉等人。所持理由,一是乌孙人与突厥人开国始祖的传说均与狼有关;二是乌孙人称国王为昆莫或昆弥,王族贵人的名字多以“靡”字收尾,以及见于记录的少数乌孙语均属于突厥语族;三是突厥阿史那氏系乌孙人的后裔;四是乌孙人分布的区域恰为后来突厥族兴起的基地。

    三、东伊朗族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苏联一些考古学家以A.H.伯恩什坦为代表认为乌孙人很可能属于东伊朗族。特别是从50年代起,苏联考古学界有更多的学者认为乌孙人是东伊朗族塞人(即中国史籍中的塞种人,亦称塞人)的一支,塞卡文化与乌孙文化是一种文化的两个阶段。乌孙人于西汉初期至南北朝初期游牧于天山以北伊塞克湖南岸至伊犁河流域一带,国都赤谷城位于伊塞克湖南岸,另说在纳林河畔。

    乌孙人的种属不清楚,提到乌孙人种族形态学的资料很少。唐代颜师古对《汉书·西域传》作的一个注中提到“乌孙于西域诸戎,其形最异,今之胡人青眼赤须状类弥猴者,本其种也”。按此说法,乌孙人应为赤发碧眼、浅色素之欧洲人种。乌孙人西迁前居于河西地区。迄今为止,河西走廊地区出土的先秦时代人类学材料都无例外地显示出蒙古人种支系类型的特点。这说明乌孙人西迁之前.在河西地区居住的是蒙古人种集团,与史书所记乌·孙人的人类学特征矛盾。与甘肃相邻的新疆东部如哈密地区发现有公元前10~公元前5世纪人类骸骨,经研究为欧罗巴人种。比较合理的解释是,乌孙人或许与新疆东部的古代欧罗巴人种有关,他们也许是从新疆进入河西的。中外学者比较了苏联中亚地区和我国天山以北地区乌孙时代的人类学材料,认为形成乌孙民族的人类学类型的大人种基础是欧罗巴人种。人类学材料还说明,乌孙人有许多类型,乌孙人与天山地区塞人似为同一种民族集团。乌孙人不能简单地直接与今天哪个民族挂上钩。

    公元前2世纪初叶,乌孙王难兜靡被月氏攻杀,他的儿子猎骄靡刚刚诞生,由匈奴冒顿单于(公元前209~前174在位)收养成人,后来得以复兴故国。猎骄靡感念匈奴单于救护自己的恩德,却又不愿长此蜷伏于匈奴肘腋之下,因此当张骞奉汉武帝命前来向他建议返回敦煌祁连间故地,以便与汉朝共同对付匈奴的时候,他曾坚决谢绝,可是在他了解到汉朝国富兵强以后,又愿与汉朝联姻,得藉汉朝以自重。汉武帝元封年间(公元前110~前105)以宗室刘建之女细君为公主下嫁昆莫,赠送甚丰。匈奴听到乌孙与汉朝联姻以后,亦遣女与昆莫成婚。昆莫以细君为右夫人,以匈奴女为左夫人。匈奴尚左。昆莫左胡妇而右细君,显然是因为他仍畏惧匈奴的缘故。乌孙族有这样的习俗:妇女可以改嫁丈夫的兄弟、子孙或其它亲属。细君为人懦弱,年事已高的昆莫出于善意,劝她改嫁他的孙子军须靡。细君上书请示汉朝皇帝,汉廷为了实现与乌孙合力对付匈奴,命其遵照乌孙习俗行事。细君与军须靡成婚后,生一女,不久病逝。汉又遣楚王刘戊之孙女解忧与军须靡成婚。解忧公主生性泼辣,决意为完成汉与乌孙合力制服匈奴的使命效力。昆莫死,军须靡立。军须靡继位以前也娶过一位匈奴女,生子泥靡尚幼,而军须靡病危,遗嘱由其叔父之子翁归靡摄政,等到泥靡年长立为昆弥。翁归靡摄政后,号肥王,解忧又与肥王成婚,生有三子二女,长子名元贵靡。汉武帝元狩二、三年间(公元前121~前120),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在陇西一带大破匈奴,匈奴浑邪王投降,陇西地空。前121~前111年间,汉武帝在陇西设置了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与此同时,乌孙的领土也向东扩张到今新疆呼图壁河流域。在汉朝与乌孙步步进逼的情况下,匈奴联合车师后国先向乌孙进攻。汉宣帝本始二年(公元前72),因解忧公主与昆弥翁归靡遣使上书,热望汉朝出兵以救乌孙。汉发兵15万骑,由五位将军率领分道并出,并遣校尉常惠持节助乌孙作战。至本始三年(公元前71)常惠与乌孙兵大败匈奴,同年冬季,匈奴单于自率数万骑兵进攻乌孙。遇到天降大雪,一日深丈余,人、畜生还者不及十分之一。公元前70~前69年,丁零乌桓、乌孙乘机由北、东、西三面进攻匈奴,匈奴人民死亡十分之三,畜产损失二分之一,从此大见衰弱,属国瓦解。汉武帝派张骞联合乌孙“断匈奴右臂”的计划经过整整半个世纪的经营,终获成功。乌孙昆弥翁归靡深感汉恩,拟立汉外孙元贵靡为嗣,并希望他也能娶一位汉公主为夫人。汉宣帝选定名为少主的一位公主往配元贵靡。公元前60年,乌孙昆弥翁归靡死。常惠送少主行抵敦煌,听到昆弥翁归靡已死,乌孙贵人立军须靡之子泥靡为昆弥,号狂王。宣帝得知后,召还少主,婚事作罢。解忧公主又与狂王成婚,生一男名鸱靡。解忧公主与狂王不和,这时候乌孙贵人也分为亲汉与亲匈奴两派。解忧公主谋杀狂王不遂。两派势将干戈相见,狂王之子将公主和汉使围于赤谷城中数月。西域都护郑吉发诸国兵援公主。翁归靡与匈奴妇所生子乌就屠袭杀狂王自立为昆弥。甘露元年(公元前53),宣帝征解忧公主侍者冯嫽问状,复遣冯嫽持节回乌孙,诏立解忧公主子元贵靡为大昆弥;乌就屠为小昆弥,并遣常惠率军屯赤谷,为大小昆弥划分人民与地界:大昆弥得户6万余,小昆弥得4万余。没过多久,大昆弥元贵靡与其同母弟鸱靡皆病死,这时解忧公主行年七十,上书汉朝皇帝“愿得归骸骨葬汉地”。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冬,她带着孙男孙女三人回到了长安,于黄龙元年(公元前49)去世。从公元前53年起,乌孙有了大小昆弥两个王统,分疆而治。二者都是内讧迭起、变乱丛生。终前汉之世,汉朝皇帝和西域都护尽力设法为乌孙排难解纷。《汉书·西域传》总结这一情况说:从乌孙分立两昆弥后,“汉用忧劳,且无宁岁”。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与章帝建初八年(公元83),乌孙仍有大小昆弥之分。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匈奴北单于为汉左校尉耿夔所破,逃至乌孙,可见在后汉时期,乌孙仍与匈奴时有联系。公元5世纪初,乌孙因蠕蠕(柔然汗国)入侵,西迁葱岭山中,不久为之所灭。但乌孙西迁时,也有一部分人留居当地。

    乌孙西迁前,游牧于敦煌、祁连一带,接近中原地区,受汉文化影响,官制制定上有参考汉制。昆莫(昆弥、昆靡):乌孙之王。三个称谓都是一样,“莫”与“弥”可以互换,“弥”与“靡”是同音字。“昆”、“莫”、“弥”、“靡”是乌孙语音,在古突厥语或今天的维吾尔及哈萨克社会中,“昆莫”、“昆弥”及“昆靡”可以解释为“天子”,“靡”是“昆靡”的简称,乌孙统治者借天神之说驾驭臣民,所有乌孙统治者名字之后都有“靡”一字。昆靡拥有强而有力的权威与及享有甚高的尊严,掌握全国的政治、军事及经济文化之权。

    大禄:据章太炎考证,“相”是中原的丞相,“大禄”是“相”的乌孙语音,并称“相大禄”。相大禄位高权重,不但掌管行政,而且有兵权,职权相当于秦代的丞相及太尉

    左、右大将:与匈奴相同,以左为尊,左大将在右大将之上。乌孙左、右大将相当于匈奴左、右贤王以下的左、右蠡王,左、右大将均由王族成员担任,握有一定数量的的军队。

    侯:又名翕侯,全国共三人,是地方的军政长官。乌孙翕侯与大月氏翕侯同样是部落首领,不过前者的实力比后者弱小,没有割据一方。

    左、右都尉:与秦的卫尉相似,《汉书·百官公卿表》:“卫尉,秦官,掌宫门卫屯兵”。

    大监:乌孙设大监二人,职权应该与秦的御史大夫相似,掌管律法。

    大吏:共一人,管理官员事务。

    舍中大吏:大吏的属官。

    骑君:职权不明

    译长:掌管翻译事务

    匈奴在两汉时期实行奴隶制度,乌孙与匈奴关系密切,相信乌孙吸收了匈奴的奴隶制度。乌孙曾经在战争中掠取人口。在汉宣帝本始三年(前71年)对匈奴一役,乌孙军队攻击匈奴右谷蠡王王廷,《汉书.西域传》记“获单于父行及嫂、居次、名王、犁污都尉、千长、骑将以下四万级……乌孙皆自取所虏获。”,相信被掠人口最终成为统治阶层的奴隶。在昭苏县木札特山山口,中国的考古队伍在六十年代初发掘了一座较大型的乌孙墓葬,并发现一个奴隶殉葬坑,反映乌孙是一个奴隶社会。乌孙也实行氏族制。昆莫以至翕侯都拥有自己的地域、民众,是氏族社会的痕迹。《汉书·西域传第六十六下》:“后乌就屠不尽归诸翕侯民众”是一项证据。氏族首领有一定的势力,可以凌驾昆莫的意愿。《汉书·西域传》记乌孙昆莫猎骄靡希望以长孙军须靡为继承人,身为大禄的次子不满,率领部众割据一方,猎骄靡只能妥协。军须靡死后,儿子泥靡碍于叔父大禄的势力,让位给大禄的儿子翁归靡。原始氏族社会的部落首领议事会对族中事务有无上权威。翁归靡原属意有汉族血统的元贵靡为继承人,西汉宣帝应允,乌孙贵族却能违抗两人的意愿拥立带有匈奴血统的泥靡为昆弥,是原始氏族制议事会的遗存。乌孙的继承制度与现代意义上的继承制度有别,除了财产继承外,偏向指被继承者的家族地位与及社会地位的继承。财产继承与乌孙家庭分居制密不可分。分居制下,当乌孙男子成年后,父亲会分一部份财产给他自立门户。父亲的财产通常属于最后一位与自己同住的儿子,通常是幼子。一般而言,被继承者生前的家庭身份、官职及妻妾(后母)会由长子继承。不过,长子继承制并不是唯一继承制度,“子以母贵”是可能的。此外,未成年的儿子没有继承权,因此当被继承者的儿子尚未成年,继承权将属于被继承者的的兄弟。如果继承者因种种原因未能继承,继承权将由未能继承者的兄弟获得,甚少行长孙继承制。乌孙跟匈奴一样,实行收继婚,是原始部落群婚制的遗存。群婚制没有配偶的观念,妇女属于整个部落的男子。寡妇由继承者(继子)或夫家亲属收继。主要原因有三:

    1、乌孙各部落散落在辽阔的草原上,相隔甚远,西域诸国之间又常有征战,因此乌孙人对外非常封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则非常紧密。

    2、不同部落的男女甚少有机会接触,令丧偶的妇女改嫁困难,大多被夫家的部落成员收继。

    3、在乌孙,生产以家族为单位,收继婚的实行保持家族完整和稳定。倘若继承者的生母年纪老迈,她常会由继承者负责赡养;年轻的就会在夫家家族内改嫁。

    乌孙古道是贯通南疆与伊犁之间的交通便道,起始于新疆昭苏县夏塔乡境内、向南沿夏塔河谷、翻越冰达坂、终至南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境内,民间传说称唐玄奘曾穿越此古道。清初,南疆和田、喀什、阿克苏等地区的很多维吾尔族百姓经过古道举家迁移至伊犁地区的昭苏。这古道也是国内外探险爱好者涉足的古道。乌孙古道北衔准噶尔盆地,南控塔里木绿洲,是贯通天山南北的咽喉,历史上许多游牧民族都要争夺这块宝地。汉武帝为了与乌孙结好而对抗匈奴、隋唐时期西突厥控制天山统治塔里木盆地、唐代西征突厥及与突骑施的交好等等,都是通过乌孙古道来实现的。1949年三区革命军从琼库什台出发,经阿克布拉克达坂,到达拜城的黑英山,以此为基地,转向西攻下了拜城,而在继续向西攻打阿克苏的战斗中,遭遇顽强抵抗和反击,最后夺取了夏特古道南口,经夏特古道返回伊犁

    ********** 关于乌孙和亲公主 **********

    我国西部的帕米尔高原,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在很早以前,西域即波斯国王曾梦见一位美丽的少女,从此他不忘梦中人,就派两名大臣前去求亲。大臣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中国,并向中国皇帝献上求亲的书信。皇帝被国王的诚意所感动,许嫁了公主,还派男女侍从随行。当他们到达帕米尔时,道路因战争受阻,不能通行。为了公主的安全,他们在险峻的高山上筑起城堡宫室,供公主居住,大臣及侍从们都在山下守卫。后来战争平息,他们准备西行,不料公主已有身孕。据宫女说,公主住在高山上,每当正午时分,有一位美丈夫,从太阳上下来,与公主相会……两位大臣知道回去不好交差,决定在这里暂时住下,免得招来杀身之祸。后来,公主生了一个男孩,成了当地一个名叫朅(qie)盘陀国的第一代国王。一天,公主得了重病,嘱咐她的儿子国王说:“我是东土之人,死后要把我埋在宫室东方一百步的地方,让我的坟墓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公主死后,国王一一照办。这就是关于“公主堡”的传说。虽然传说不是信史,但也不是全属杜撰,它反映了某些史实。在我国历史上,献身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的杰出妇女,几乎史不绝书。汉代的细君和解忧,就是其中两位代表。

    乌孙和亲提议

    西汉武帝时期,为了彻底击败匈奴,曾派遣使者联络西域,又以和亲形式和这些小国结成政治联盟,共同对付匈奴的压迫。当时,西域地区最大的王国是乌孙,与匈奴相处较近。乌孙本来活动在敦煌、祁连山一带(即河西走廊),后来西迁伊犁河流域及伊塞克湖周围地区,位于匈奴的西部。乌孙以畜牧业为主,人口六十余万,拥有兵力近十九万人。它长期受匈奴的统治和奴役,后来随着国力的增强,在政治上极力要摆脱匈奴的控制。匈奴贵族几次进攻乌孙,结果都被乌孙打败。在这种情况下,曾经出使西域的张骞,建议汉王朝用厚赂招引乌孙,使它东归敦煌旧地,同时下嫁公主,与乌孙结为兄弟。这样就可“断匈奴右臂”,共同夹击匈奴。

    乌孙张骞出使

    张骞提出的建议,得到汉武帝的支持,公元前119年,张骞以中郎将(统领皇帝侍卫的较高将领)的资格,率副使、将士三百余人,携带大量的金、帛和牛羊,出使乌孙、大宛(今苏联费尔干纳盆地)、康居(今苏联中亚巴尔喀什湖至咸海之间)等地。张骞到达乌孙后,说明汉朝愿与乌孙结亲连好,共击匈奴。然而,乌孙对汉朝不甚了解,加以归属匈奴已久,态度犹豫不决。直到公元前115年,张骞回国,乌孙才派使者数十人,随同来汉朝察看情况。乌孙使者回国后,盛赞汉朝的广大和富庶。约在公元前110年左右,乌孙再一次派遣使者来献良马,正式要求与汉朝和亲。于是,汉武帝派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公主,下嫁昆莫(乌孙王号)猎骄靡。汉武帝对这次联姻非常重视,除了赐乘舆及御物之外,特置属官、宦官和侍御数百人随公主出嫁,赠送的嫁妆极为丰厚。猎骄靡立细君公主为右夫人。不久,匈奴闻讯,也将单于的女儿嫁给昆莫,被立为左夫人。

    细君公主身处异域,语言不通,加以昆莫年老体衰,只好自制宫室独居,生活异常愁苦。她曾作歌曰:“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帐篷)为室兮旃(zhān,即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hu,天鹅)兮归故乡。”歌中表达了她的苦闷的心情。汉武帝知道后,对细君甚表同情,因此每隔一年,就派使者携带帷帐、锦绣等物,到乌孙表示慰问。根据乌孙保存着父死子可娶后母为妻,见死弟可娶其嫂为妻的风俗习惯,猎骄靡为了保持与汉朝的政治联姻,要求细君改嫁给他的孙子军须靡。当猎骄靡上书汉武帝提出这种要求时,汉武帝回答说:“要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办事,我们要联合乌孙共灭匈奴。”于是这位汉家公主就又改嫁给年青的军须靡。后来军须库即位为昆莫。他们生有一女,取名少夫,不久细君就死了。

    为了继续保持这种政治联姻,细君公主死后,汉王朝封楚王戊的孙女解忧为公主,下嫁军须靡。解忧在乌孙生活了五十余年,先后嫁给军须靡翁归靡泥靡为妻,对乌孙的政治生活影响很大。她与翁归靡生有三男两女。长子元贵摩后来继立为乌孙昆莫,次子万年做了莎车(今新疆莎车)国国王,三子大乐为右大将,长女嫁龟兹(今新疆库车)王为妻,小女是若呼翕侯的妻子。这些子女在乌孙、莎车和龟兹,地位都非常显要。不仅如此,在政治上解忧公主还帮助和支持翁归靡,促进和发展了乌孙与汉朝的关系。自汉昭帝末年,到汉宣帝即位之初,匈奴接连发兵攻打乌孙,夺走许多地方,还强迫乌孙将解忧公主送往匈奴,断绝与汉朝的关系。因此,解忧公主与翁归靡派使者上书汉廷,表示愿与汉朝军队共同夹击匈奴。公元前71年,汉朝发十五万大军,与五万乌孙军队联合,打败了匈奴,擒获匈奴单于的叔父、嫂嫂、名王(亲王)和都尉以下四万余人,还虏获马、牛、羊、驴、骆驼七十余万头。这次重创匈奴的战役,扭转了西域的政治形势。从此,乌孙与汉朝的关系更加密切。公元前64年,翁归靡再次上书,表示愿立汉朝的外孙元贵靡为嗣,要求再派汉公主联亲,加强汉朝和乌孙的关系。汉宣帝派解忧的侄女相夫为公主,下嫁元贵靡;乌孙也派使者三百人,来汉朝迎娶少主(即相夫)。当少主一行到达敦煌时,得知翁归靡已死,乌孙贵族另立军须靡的匈奴夫人生的儿子泥靡为昆莫。汉朝对此十分不满,决定迎回少主。

    泥靡号称“狂王”,继位之后,娶解忧为妻,生一子叫鸱(chī吃)靡。但是,解忧公主与泥靡之间,关系非常紧张。泥靡为人暴戾,乌孙政局不稳。解忧公主决定翦除这位“为乌孙所患苦”的暴君,便派人利用一次酒宴的机会将他击杀。结果,泥靡受伤逃走,他的儿子细沈瘦,发兵将解忧公主围在赤谷城(今吉尔吉斯斯坦伊什提克)。过了几个月,汉西域都护(驻西域地区的最高长官)郑吉发兵救公主,细沈瘦才被迫退去。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当狂王伤逃之后,原翁归靡匈奴夫人所生之子乌就屠,扬言母家匈奴将派来大军,乘机在北山聚众作乱。接着,他袭击狂王,自立为昆弥(即昆莫)。在这种情况下,汉朝派破羌将军辛武贤率兵到敦煌待命,以准备应急。眼看一场干戈即将爆发,当时的西域都护郑吉,深知冯嫽的丈夫右大将,与乌就屠关系很好,便请她去说服乌就屠。冯嫽原是解忧公主的侍者,随解忧到乌孙后,嫁给乌孙右大将,人们管她叫冯夫人。她具有政治才能,又擅长外交,享有一定威望。乌就屠听说汉军严阵以待,不得不听从冯嫽的劝告,并希望能得到一个小封号。最后,汉宣帝任命冯嫽为汉使,诏乌就屠到赤谷城,正式立元贵靡为大昆弥,封乌就屠为小昆弥。公元前51年,解忧公主上书汉宣帝,表示“年老土思,愿得为骸骨,葬汉地”,当时她已是古稀之年。宣帝深表同情,派人将她迎回长安,同来的还有孙子和孙女三人。大约过了两年,解忧公主就与世长辞了。汉代的细君和解忧,与历代其他献身民族团结的历史人物一样,都为发展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密切民族关系,促进民族融合,作出了贡献。人们为了纪念她们,或者将她们的事迹载入史册,或者编成故事流传,就象“公主堡”的传说那样,让他们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

    2.      龟兹(qiū cí):今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拜城县一带。

    库车古称“龟兹国”,是我国古代西域大国之一,在这里拥有比莫高窟历史更加久远的石窟艺术它被现代石窟艺术家称做“第二个敦煌莫高窟”。居民擅长音乐,龟兹乐舞发源于此。中国唐代安西四镇(龟兹、焉耆、疏勒、于阗,由安西都护府统辖的四个军镇)之一。又称丘慈、邱兹、丘兹,为古来西域出产铁器之地,有名之国也。古代居民属印欧种。回鹘人到来后,人种和语言均逐渐回鹘化,龟兹国以库车绿洲为中心,最盛时辖境相当于今新疆轮台、库车、沙雅拜城、阿克苏、新和6县市。

    克孜尔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同享中国“四大石窟”之美誉。但是克孜尔石窟是全国开凿最早的石窟,始建于公元3世纪,比莫高窟还要早。现存已编号的洞窟236个,其中窟形完整的135个,尚有壁画的80个,壁画总面积1万余平方米。其风格独特之窟形和壁画,均可代表龟兹文化的水平,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佛教很可能是最初由龟兹传入中国的!法国汉学家列维在《所谓吐火罗语B即龟兹语考》一文中指出据中国最早的2世纪佛经译本中的佛教用语如“沙门”、“沙弥”不能对比梵文的sramanasramenera,但与龟兹语的samanesanmir很近,由此断定中国2世纪佛经必定是从原始的龟兹语翻译而来,龟兹语作为佛经传入中国的谋介,大约在公元一世纪。著名的佛经翻译家如龟兹国师鸠摩罗什401年到长安,组织译场翻译佛经。来自龟兹的高僧还有龟兹王世子帛延、帛尸梨蜜、帛法炬、佛图澄、莲华精进等。龟兹的佛教石窟是中国佛教石窟中开凿最早的,包括六个主要石窟群:克孜尔石窟库木吐拉石窟森木塞姆石窟克孜尔尕哈石窟玛扎伯哈石窟、托乎拉克埃石窟。其中克孜尔石窟是龟兹石窟中建造最早的,也是现存规模最大的。龟兹石窟在伊斯兰教征服西域后被埋没于荒沙蔓草之中近千年,直至被后人所发现。

    根据历史学家向达考证,龟兹琵琶七调起源于印度北宗音乐。龟兹乐娑陀力(宫声)来自印度北宗音乐的Shadja,般赡调(羽声)来自印度北宗音乐的Panchama调。龟兹音乐传入中国,在唐代演变成为唐代佛曲。龟兹人苏祗婆白明达两位著名的音乐大师,把龟兹乐传入中原,作为隋唐九部乐之一,深受中原帝王和广大民众的喜爱。隋唐宫制的10部乐曲中就有《龟兹》乐部。后龟兹乐器、乐曲和舞蹈传到朝鲜、日本、越南、印度、缅甸等国。高丽乐器有14种,其中弹筝、筚篥等就是由中国传去的,筚篥源于龟兹,在朝鲜至今仍然还在流行,已达千余年。日本乐曲大曲和中曲中的《春莺啭》、《感皇恩》、《苏莫遮》这些乐曲,都源自龟兹乐曲。龟兹文化涉及的乐器种类很多,有竖箜篌琵琶五弦横笛、笙、筚篥、腰鼓羯鼓都昙鼓、铜拔、弹筝等十九种之多。龟兹乐对中国音乐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新疆龟兹歌舞团代表中国民间艺术团赴欧洲参加国际民间艺术节,进行了近百场艺术演出,荣获"文化的使者"赞誉。大型乐舞《龟兹一千零一》,沿用龟兹地区流传久远的乐舞这一艺术表现形式,以龟兹地区石窟壁画中的故事与情节为主线,以多种文化在龟兹的碰撞融合为基础,在独特的龟兹“菱形格”中以“苏幕遮”“胡腾舞”“胡旋舞”等为表现内容,艺术地再现了龟兹文化的独特魅力。200710月,《龟兹一千零一》大型乐舞赴上海参加第八届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进一步提升新疆阿克苏龟兹故地的知名度。《龟兹一千零一》这台大型乐舞的名字,其寓意着深刻的含义:相传在古代,一位工匠为了得到心爱的公主,按照国王的要求,在山崖上凿了999个窟,当他凿到第1000个窟时,累竭而死,公主闻讯赶来,看到心爱的人死了也哭竭而死。至今,这里还有一眼泪泉,滴滴水珠穿成线。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命名的,大型乐舞《龟兹一千零一》,还寓意着千佛洞之外的一个“龟兹艺术之窟”,“龟兹乐舞之窟”。

    3.      焉耆[yān qí]: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

    焉耆(维吾尔文Qarasahr)又称乌夷、阿耆尼,新疆塔里木盆地古国,是唐代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焉耆、疏勒)之一。回族大批迁来焉耆是清朝统治者实行残酷的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的结果。清政府为了分化、统治回民,挑拨民族关系导致民族仇杀,迫使回民举起义旗反抗清廷。光绪三年 (1877),陕西渭南回民起义领袖之一白彦虎在清军追击下,进行殊死战斗,终于失败。清政府把流落在新疆各地起义回民万余人,截来安抚在喀拉沙(焉耆)。1894年,青海回民马骥等人率领数万群众反对清政府残酷的民族压迫和繁重的苛捐杂税而举行起义。但不久起义失败,义军走敦煌西北进昌马儿山,受尽饥寒之苦死去不少人。辗转到罗布卓尔附近,义军首领被俘,群众数千人被安抚,先安置在尉犁、蒲昌一带,后转至铁干里克。1903年,焉耆知府刘嘉德把这些回民迁到府城外开都河南岸、官办马草场一带,被命名为“抚回庄”,人口达到4700多人,垦荒数万亩。随后关内来焉耆谋生回民也陆续来此落户。民国以来随马仲英入疆的回民士兵也部分留在焉耆。目前,回民居住比较集中的是焉耆镇、永宁镇、北大渠乡、五号渠乡。共同居住在焉耆地区的有维吾尔族、蒙古族、汉族。长期以来并犁而耕,放牧、经商亲如一家,彼此协助,取长补短,对本地区的开发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4.      于阗(tián):今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市一带。

    于阗国(前232—1006年)是古代西域王国,中国唐代安西都护府安西四镇(龟兹、焉耆、于阗、疏勒)之一。古代居民属于操印欧语系的吐火罗人。1006年被喀喇汗国吞并,逐渐伊斯兰化。11世纪,人种和语言逐渐回鹘化。于阗国以农业、种植业为主,是西域诸国中最早获得中原养蚕技术的国家,故手工纺织发达。特产以玉石最有名。于阗自2世纪末佛教传入后,逐渐成为大乘佛教的中心,魏晋至隋唐,于阗国一直是中原佛教的源泉之一。于阗人民喜爱音乐、戏剧,在绘画方面具有印度、伊朗的混合风格,画家尉迟乙僧于唐初至长安,绘有许多壁画,与唐人吴道子阎立本齐名。于阗国,是塔里木盆地南缘一个古老的塞人城邦,有关于阗的记载,最早见于《史记·大宛传》,称其在西域之东。公元前二世纪(西汉时代),尉迟氏在此建立于阗国,为西域南道中,国势最强的国家之一。于阗因位居丝路贸易的重要据点而繁荣一时,且为西方贸易商旅的集散地,东西文化之要冲。

    5.      若羌[qiāng]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东南、罗布泊西北一带。

    若羌,原为“婼羌”,最早见于西汉(公元前36年),为三十六国一小国。汉文帝前元四年(前176年),为“楼兰”国。元封三年(公元108年),臣服于汉和邻近匈奴。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更其国名为鄯善,迁都扜泥城(今若羌镇)。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降附匈奴。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至汉殇帝延平元年(公元106年),鄯善为汉藩属。永初元年(公元107年),鄯善为匈奴重新统治,汉安帝延光三年(公元124年)至东晋安帝隆安五年(公元401年),鄯善臣属于汉晋,永兴二年(公元403年),臣服于晋,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鄯善国灭,遂为魏之郡县。

    6.      楼兰:楼兰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的罗布荒漠中,后改国名为鄯[shàn]善(与现在的吐鲁番地区的鄯善县有别),现仅存楼兰遗址。

    楼兰国是西域古国名,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代小国,国都楼兰城(遗址在今中国新疆罗布泊西北岸)。公元前77年,楼兰国更名“鄯善国”,并迁都泥城,向汉朝称臣,原都城楼兰城则由汉朝派兵屯田。西南通且末、精绝、拘弥、于阗,北通车师,西北通焉耆,东当白龙堆,通敦煌,扼丝绸之路的要冲。国人属印欧人种,语言为印欧语系吐火罗语。楼兰名称最早见于《史记》,曾经为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现只存遗迹。由于孔雀河的改道,罗布泊水萎缩,生存环境日益恶劣。约公元422年以后,楼兰城民众迫于严重干旱,遗弃楼兰城,逐渐南移,鄯善国(楼兰国)先后并吞了婼羌小宛精绝且末等国,成为西域七强之一。公元448年北魏灭鄯善国。前后经历了约600余年的鄯善国(楼兰国),至此灭亡。

    楼兰古城现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接近正方形,边长约330米,整个遗址散布在罗布泊西岸的雅丹地貌群中,几乎全部为流沙所掩埋。城墙用粘土与红柳条相间夯筑,有古运河从西北至东南斜贯全城。在20世纪初的考察过程中,大量楼兰文物被国外考察团掠走。距今约1600年前楼兰古国消失,楼兰的远古历史至今尚不清楚。楼兰文化堪称世界之最的人文景观!据考古学家证实:塔里木河盆地人类活动已有一万年以上的历史。如果我们把遗弃在塔里木河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的古城用一根红线联接起来,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所有的古城包括楼兰王国在内,突然消失的时间都在公元415年,所有的遗址都在距今天人类生活地50---200公里的冥冥沙漠之中。时至今日,尽管有众多学者付出了巨大心血,但诸如楼兰古城的兴衰与消失,还是个偌大的谜团,楼兰遗址也成为世界注目的焦点。轮台古城且末遗址、古墓葬群、古烽燧、木乃伊、古代岩壁画等等,都是世界级的旅游景点。在人类历史上,楼兰是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名字。它曾经有过的辉煌,形成了它在世界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

    楼兰美女:在孔雀河下游的铁板河三角洲,曾发现了一片墓地,墓中出土有一具中年女性干尸,体肤指甲保存完好。她有一张瘦削的脸庞,尖尖的鼻子,深凹的眼眶、褐色的头发披肩。她身上裹一块羊皮,毛织的毯子,胸前毯边用削尖的树枝别住,下身裹一块羊皮,脚上穿一双翻皮毛制的鞋子,头上戴毡帽,帽上还插了两枝雁翎,被世人称为“楼兰美女”。经用她身上的羊皮残皮做碳14鉴定,表明是一具距今3800年的古尸。她是谁?为什么会在这荒芜人烟的地方?就成为考古界的谜。

    7.      且末: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西南,玄奘取经曾在此停留过。

    为且末国地,1914年设县,以古国名命名。维吾尔语称为“尔羌”,有车尔臣、卡墙等译名。且末最早出在《汉书》里,为沮末国。《三国志》写作“且志”。西汉建元三年(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第一次将且末情况带回内地。从此,且末与内地的联系不断加强。

    8.      小宛:小宛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东、车尔臣河南岸,为西域36国中最小的国。

    丝绸之路南道之南的小国,西域三十六国中最小的国家,汉朝时有人口1050人,约150户,养兵200人。都城在扜零城,职官有辅国侯左都尉右都尉等。

    9.      戎卢:戎卢在今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南。

    据《汉书》记载,戎卢国距离西汉首都长安8300里,约有1600多人,兵力有300余人。戎卢国的灭亡时间不详,但是知道戎卢国最后是被于阗兼并的。

    10.  纡[yū][mí]:在今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东。

    西汉时期的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纡弥国,是丝绸之路南道入口和佛教初传之地,也是兵力最胜得绿洲古国。于田县,由克里雅河名而来,即飘移不定之意。目前,克里雅河两岸直至沙漠腹地分散众多古代遗址,一万年前的古代人类活动痕迹仍保留至今,如考古学家斯坦因挖掘过的喀拉墩、丹丹乌依勒克等遗址。

    11.   渠勒:在今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南。

    渠勒国 是当时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渠勒在西域是个较小的国家,为防止外敌入侵,国民崇尚武艺。公元前27年,渠勒王接受了汉朝的印绶,按照汉制授予官职。当时的渠勒古国灌溉便利、水草丰美、生态优越,生产结构以农为主,兼营畜牧。短短百年间,因战乱和自然等原因,土地大面积沙化,耕地、草场被流沙掩埋,渠勒古国被迫搬迁。热瓦克是渠勒古国的第二处遗址,位于现在的策勒县城西北部。热瓦克,维吾尔语即“宫殿”之意,折射其当时的繁华。距今约620年以前,一场大风卷着漫漫黄沙一直刮了40多个昼夜,将热瓦克的人畜、草场、农田掩埋。策勒古城再次搬迁。现在的策勒县城就是第三次搬迁的位置。据考,当年玄奘所经位于尼壤城之西的媲摩城,有可能就是渠勒国王治所在地。

    20124月中旬,中国考古工作者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进行文物考察时,意外发现一处具有汉式风格的“高等级”古城遗址。这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迄今发现的最为完整的古城遗址,这个古城不排除就是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中“渠勒国”的可能。古城位于策勒县城北的沙漠深处,大部分已被流沙掩埋。古城大致呈南北向坐落,形制布局为四重城墙结构。古城形制非常完整,而且规格很高,从各种迹象推断,很有可能是较早时期的一个军镇,或者是有一定地位的某个绿洲聚落的首领级人物的居所。

    12.   皮山:今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东南的藏桂乡附近,尚有汉时皮山古城废墟。

    皮山为西汉时古国名。《新疆图志》注:汉,皮山国地。约三世纪前,皮山国为沿塔里木盆地周围的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东汉时被于阗国所吞并,后来又复立。三国时为皮穴国,北魏时为蒲山国。《西域图志》作“皮什南”,皮什南急读则为皮山。《钦定皇舆西域图志》作“皮什雅”。西周,隋唐皆属于阗。

    13.   西夜:西夜在今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西南。

    汉书·西夜国传》载:“西夜国、王号子合王、治呼犍谷。去长安万二百五十里,户三百五十,口四千,胜兵千人。东北至都护治所五千四十六里,东与皮山西南与乌秅、北与莎车、西与蒲犁接。蒲犁、依耐、无雷国皆西夜类也。西夜与胡异,其类羌氐行国,随畜逐水草往来。”西夜国是丝绸之路南道小国,又名漂沙。

    14.   蒲犁:在今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东一带。

    蒲犁国虽归于氐羌系,为游牧行国,但其先族却是华夏族番禺氏族部落,其祖先是帝舜(名俊)。番禺的后裔族以“番禺”为号,又形成许多支裔族。其中的一支又和京(又写作禺京、吾京)人居导,迁于蒲(今山西永济),又称蒲人。蒲人在漫长的发展、迁徙历史中又结合了戎族(含氐羌),又称蒲戎。蒲戎的一支约于战国时期迁入今甘肃西部至新疆东部,再迁入葱岭而立国。

    15.   依耐:今新疆喀什地区英吉莎县东南。

    西域三十六国之一!

    16.   疏勒:今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和喀什市。

    疏勒国(梵Kha^sa,藏Shu-ligShu-lik)为西域古国,著名的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相当于今新疆之喀什噶尔。位居西域南、北两道的交会点,古来即为东西交通的主要进出口。

    龟兹的西邻是疏勒。疏勒地处嵚岭东坡和塔里木盆地西缘(即现在的喀什地区),汉时与于阗、龟兹、楼兰车师等均为西域大国。东汉·永平十六年,龟兹王建倚恃匈奴,攻破疏勒,杀其王,立龟兹人兜题为疏勒王。第二年,军司马班超派人到盘稿城劫持兜题,并召集疏勒将吏,“说以龟兹无道之状,因立其故王兄子忠为王,国人大悦。”此后班超一直驻守在疏勒。永平十八年,焉耆趁中原帝丧,攻没都护陈睦。班超孤立无援,而龟兹、姑墨数发兵攻疏勒,班超与疏勒王忠共守盘稿城,虽士卒单少,拒守岁余。班超受诏还京时,疏勒举国忧恐,其都尉黎弇自刭。当班超还至于阗,王侯以下皆号泣曰︰“依汉使如父母,诚不可去。”互抱超马脚不得行。班超不忍离去,更还疏勒,捕斩反者、击破尉头,疏勒复安。此后班超一直坚守在疏勒。建初三年,率领疏勒、康居、于阗、扜弥兵一万人,击败姑墨。建初五年,平定了疏勒都尉番辰的叛乱。建初八年,班超任将兵长史,以后数年先后平定莎车龟兹焉耆。永元三年班超任都护乃迁居龟兹它干城,由军司马徐干屯疏勒。在延光四年,班勇发敦煌、张掖、酒泉六千骑平定车师后部叛乱时,鄯善、疏勒等都遣兵来助。永建二年(127),疏勒王臣盘受封为汉大都尉,以后也曾随汉使平定叛乱。从以上这些记载,可以知道疏勒当时与中原的密切关系。

    关于疏勒的名称,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说:过去称其为“疏勒”,是以其都城称其国。疏勒国号的正音应该是“室利讫栗多底”,“疏勒”这个名称是以讹传讹。《慧苑音义》则注说:疏勒的正确叫法是“()路数怛(da)勒”,简称“疏勒”,又被称为“恶性国”,因为疏勒人性格粗犷暴戾。玄奘所说的“室利讫栗多底”这种称呼,尚无定论。

    疏勒国占地利之便,与佛教接触甚早,最迟于二世纪初期已有佛教传入。后秦·鸠摩罗什尝至此国顶礼佛钵,并于此国止住一年。潜心诵习阿毗昙、六足诸论与《增一》、《阿含》诸经。其后,僧人智猛亦至此瞻拜佛迹与石造之佛唾壶等。疏勒境内遗存的佛教遗迹,已发现的有两处。一处是脱库孜萨来古城佛寺,一处是小阿图什的石窟。脱库孜萨来古城在巴楚县城东北七十五公里的山上。山南北成行,中断为二,成为古今往来的交通孔道。古城在大道以北的山坡间。城南山岩下约一公里处,有一座很大的寺院废墟,佛殿、僧舍的布局规模仍清晰可辨。1959年在古城内考古发掘时,发现北朝和盛唐的佛寺遗址各一处。小阿图什石窟在疏附县西北三十余里的峭壁间,共有三个洞窟。左窟开凿后,未塑绘装修;中窟仅残存佛像石胎;右窟壁画已漫漶,尚约略可见其布局及壁画风格,属于唐代中期遗物。

    在汉代,有许多著名人物,至今仍被人们不时凭吊传颂,苏武就是其中一个。“苏武牧羊”的故事是《汉书》中的经典篇章,几乎家喻户晓。其实,《汉书》中耿恭疏勒的事迹更为感人,《水经注》和《资治通鉴》都曾提到此事,而耿恭的影响力远远不如苏武,实在是是历史的悲哀。

    耿恭,字伯宗,很小的时候就成了孤儿。他这个人慷慨大略,有将帅之才,与班超几乎是同一时代的人。公元74(年东汉明帝永平十七年),东汉进军车师,其中一支大军由刘张率领。刘张请耿恭做他的司马,在与奉车都尉窦固及从弟耿秉一道收复失地后,耿恭被任命为戊己校尉,驻屯金满城(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公元75年(永平十八年三月),匈奴北单于派左鹿蠡王率领2万骑兵进攻车师耿恭立即派他的司马带300人去增援。匈奴兵多,援兵在半道上被全歼。匈奴攻下车师王庭,杀了车师国王安得后,便掉转马头围攻金满城。匈奴将多兵众,耿恭知道在金满城不能旧守。于是他命手下在箭头上抹上毒药,然后传话给匈奴说:“我们的箭都是神箭,中了箭的人不久就会死的。”说着,射出一箭,中箭的匈奴兵中箭后,伤口四周很快溃烂,其余的士兵见了惊恐万分。当时正好下暴雨,耿恭率将士就着雨势杀伤了许多匈奴。匈奴更加恐慌,四散奔逃。耿恭知道匈奴不会善罢甘休,便带着部下移到城池坚固的疏勒城。七月,匈奴果然来攻疏勒城。乘匈奴尚未在城前形成阵势之际,耿恭带着将士出城痛击,打得匈奴抱头鼠窜。待到匈奴人好不容易摆好阵势,耿恭却撤回城里,紧闭城门,坚守不出。匈奴猛攻不下,便断绝流向城里的涧水,希望用这个办法迫使汉军投降。耿恭命人在城里挖井,可井挖到15丈深仍不见有水。当时,士兵们渴得没办法,甚至榨马粪汁来解渴。耿恭并不气馁,坚信一定能挖出水来,命人继续挖,不久果真见到泉水涌出。耿恭立即命士兵把水扬洒向城外,告诉匈奴城里有水。匈奴见城里有水,强攻又攻不下来,只好撤退了。在匈奴围攻疏勒的同时,焉耆龟兹在匈奴的煽动下也反叛汉朝,杀死了新上任不久的都护陈睦;驻屯在车师前部柳中城的戊己校尉关宠也受到匈奴的围攻。关宠派人回朝搬救兵,没想到汉皇刚刚去世,中原正在大丧,哪里有时间讨论出兵事宜?救兵迟迟不来,车师很快就投降匈奴,和匈奴一道进攻耿恭。耿恭激励部下团结一心,全力拼杀。他们一次又一次击溃了来犯之敌,坚守着汉朝在西域最后的营垒。车师国王的夫人本是汉人。虽然车师王反了,这位夫人还是心向汉朝。她经常把敌情悄悄地传递给耿恭,使耿恭能在开战前了解对手的一举一动。这位夫人还不断偷运一些粮草给耿恭,使得汉军能够继续坚守下去。靠着将士团结和外部援助,耿恭又在疏勒坚守了好几个月。当粮食吃光、消费品用尽时,汉军的日子变得越发非常艰难,士兵们已经不得不吃自己的战袍铠弩。在最艰难的时候,耿恭始终和部下推心置腹,同生死共患难,全军将士没有一个有二心的,全都服从耿恭的命令。匈奴单于围困耿恭许久,知道疏勒城里物资匮乏,以为耿恭应该有投降的念头了,就派使者前来劝降。使者对耿恭说:“只要你投降匈奴,打单于就封你为白屋王,还给你漂亮的女人。”耿恭假装同意,引诱劝降使者进城,亲手将其杀死,挂在城墙上示众。使者的从人见了,哭着回去报告。匈奴单于闻讯大怒,加派兵马围攻疏勒城,要将耿恭碎尸万段。可是,尽管兵马越聚越多,疏勒城仍然没能攻下。这时,汉朝新君汉章帝已经继位,任命耿秉为征西将军进驻酒泉,救援耿恭。公元76年(东汉章帝建初元年正月),耿秉派酒泉太守段彭、谒者王蒙、皇甫援领张掖、酒泉、敦煌三郡及鄯善兵,一共是7000余人,在柳中会合,攻打车师交河城北匈奴被吓跑了,车师重又归汉。在王蒙的队伍里有一个叫范羌的军吏,他是耿恭的部下。在这场拉锯战开始前,耿恭派他到敦煌去取士兵的冬装。范羌请求派兵去救耿恭,王蒙却要退兵,部将没有人愿去送死,王蒙勉强挑出2000人马,交给范羌带领。范羌带大军一路疾驰,抵达疏勒城,见到耿恭。两人抱头痛哭,第二天便撤离了疏勒城。匈奴知道后就派兵追击,耿恭他们边撤边打,终于回到了玉门关。从疏勒城撤离时,耿恭手下仅剩26人,由于常久的饥饿困苦,他们个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有一半的人死在归途。回到洛阳后,范羌等人因功受到提拔,而耿恭后来却被部下陷害坐牢,出狱后死在家乡。

    PS:苏武牧羊:苏武在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17.  莎车:今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后被于阗吞并。

    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三国时期,属疏勒。

    18.   尉头:今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和喀什地区巴楚县一带。

    汉朝时少数民族建国,属于西域都护西域长史76年,与疏勒起兵反汉,被班超击败。三国到北魏,附属于龟兹,被龟兹所吞并。

    19.   温宿:今新疆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和温宿县一带。

    汉神爵二年(60),匈奴日逐王先贤惮归附汉朝,罢僮仆都尉。汉朝,置西域都护府,温宿、姑墨隶属都护府。西域三十六国之一。

    20.   尉(yu)犁: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和尉犁县,后被焉耆吞并。

    尉犁,又名“罗布淖尔”,源于罗布泊而得名,为汉初西域绿洲“城国”之一。

    21.  姑墨:今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一带。

    姑墨国汉时属西域长史府。南北朝时属魏,附于龟兹。称姑墨,又称亟墨,唐时称跋禄迦,于其地置姑墨州,属龟兹都督府。姑墨国以农业为主,牧业为辅,出铜、铁、雌黄。姑墨国首都是南城。传说该地有一位巧言擅辩的法师,在姑墨国很出名,经常向别人吹嘘:谁要能辩赢我,我甘愿砍下自己的头颅。有一天听说有一位叫鸠摩罗什的高僧回国,法师前往与他挑起论战,不料三招之内便败下阵来。这件事更使鸠摩罗什名声鹊起,龟兹国王听说后,亲自来到姑墨国,请他为龟兹王宫的座上宾。

    22.  卑陆: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以北一带。

    西域古国,东与郁立师、北与匈奴、西与劫国、南与车师接。卑陆后国在卑陆国西,准噶尔盆地东南缘,番渠类谷可能在今九运街附近。

    23.  乌贪訾(zī):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昌吉市以北一带。

    《汉书·西域传》乌贪訾离条载:“乌贪訾离国、王治于娄谷。去长安万三百八十里。户四十一,口二百三十一,胜兵五十七人。辅国候、左右都尉各一人。东与单桓、南与且弥、西与乌孙接。”

    24.  卑陆后国: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以东一带。

    西域古国,卑陆后国在卑陆国西,准噶尔盆地东南缘

    25.  单桓(huán):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东北。

    单桓国人口为当时西域诸国最少,是中国历史上最小的国家。

    26.  蒲类:今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西北。

    蒲类后国曾属姑师,汉破姑师,置车师前后国、蒲类前国、蒲类后国等。东汉时仅存蒲类前国。以后为鲜卑、突厥属地。

    27.  蒲类后国:今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西北。

    西域古国,北面与匈奴为邻。

    28.  西且弥:今新疆塔城地区乌苏市东南。

    西域三十六国之一。

    29.  东且弥: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以西。

    古西域国名

    30.  劫国: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东北。

    劫国在卑陆后国以西。隋时闻焉,在葱岭中,西与南俱与赊弥国界接,西北至挹怛国,去长安万二千里。有户数万。气候热,有稻、麦、粟、豆、羊、马,出洛沙、青黛。婚姻同突厥。死亡弃於山。唐武德二年,遣使贡宝带、金锁、玻璃、水晶杯各一,玻璃四百九十枚,大者如枣,小者如酸枣。

    31.   狐胡:今新疆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市以北。

    狐胡国是西域人口较少的一个绿洲农业小国,又称“孤胡”。都城是车师柳谷,仅有住户55家,264人口。其中还有少量游牧民族和45名战士。国王以下有辅国侯,左右都尉各一人。

    32.   山国: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东。

    颜师古注曰:“常在山下居,不为城治也。”因名山国。其国所需谷物均依赖危须和焉耆

    33.   车师前国:现新疆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市交河故城。

    车师原名姑师,汉元初元年(公元前48年),分其地为前、后两部,皆属西域都护府。前部治交河城(今吐鲁番县西交河城遗址),后部治务涂谷(今新疆吉木萨县南山中)。汉初,匈奴的势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塔里木盆地北缘诸国,匈奴大单于置“僮仆都尉”于北道的焉耆、危须、尉犁之间,把被征服各国人民视为僮仆,百般虐待,榨取他们的财富,统治非常严格。这些小国,在匈奴的策动下,车师、楼兰,常常劫掠汉使,遮断道路,汉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汉将王恹率轻骑破楼兰,赵破奴破姑师。以后汉军在车师一带与匈奴交战,匈奴在宣帝时分裂,日逐王于神爵二年归汉。匈奴设在西域的“僮仆都尉”遂废。汉于其地设“西域都护”治乌垒城,诸国完全臣属于汉,天山南北“丝绸之路”完全打通。

    34.   车师后国:现新疆乌鲁木齐市及附近地区。

    车师后国位于博格达以北,王廷设在今天的吉木萨尔县县城北部的“北庭古城”。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刘彻的大将赵破奴率军经河西走廊攻破姑师(车师原名姑师)。姑师破败后,分裂为车师前国、车师后国和山北六国。

    35.   车师尉都国:今新疆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市东南。

    西域三十六国之一

    36.   车师后城国: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周围。

    在奇台县,人们大都把车师后城国都地指做在老奇台镇。有人说,它是由车师后国被灭后分列出来的国家,与车师尉都国同时期。它是车师国被汉军征服后,分出的与历史上中国古代西域三十六诸国之车师前国车师后国、车师尉都国和车师后城国同时并存的车师四国之一。当年天山山脉博格达南北的商贸交易、信息传递、消夏越冬,通常是由吐鲁番越过天山石窑子达坂(琼达坂)到吉木萨尔的。这是一条跨越天山的南北古道,后人称之为车师古道。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商旅和军队由南疆跨越东部天山进入北疆,虽有多条可以通行的山路,但最方便的还是车师古道。据《西州图经》记载:“古道出交河县界,至西北,向柳谷,通庭州四百五十里,足水草,唯通人”。这条南北向山道比绕道乌鲁木齐缩短里程将近一半,可少走 170 多公里路程,沿途驿站甚多,交通相当繁忙。直到今日,吐鲁番和吉木萨尔两地的小商贩,也偶而骑着毛驴有经此古道贩卖时鲜果品者,吐鲁番地区牲畜转场到吉木萨尔还是经由该道。由于近代交通的进步,此道行人基本绝迹,故使古道仍然保持了原始、古朴的面貌,成了一条进行旅游探险、揽胜的理想路线。车师古道集奇、险、幽、雄各美学特征于一体,自然、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蜿蜒的山间小道沿着黛色山体傍河延展,有地路段在崖岩中盘旋,直插云端。有些地路段铺设在五彩缤纷的花草坡上,也有的路段跨急流,穿密林,过险峡,狭隘处不足2米。沿途有古代堡垒遗址、烽燧、石人等人文古迹,也有石门、天桥、瀑布、奇树异花等自然景观。由于车师后城长国的分布地区在准噶尔盆地东南缘的绿洲,这里存在千年不倒的胡杨林。公元450年,匈奴困车师国达八年之久,车师王弃城而走。从此,交河被并入了高昌,车师的名字从历史上消失了。车师前国车师后国、车师尉都国、车师后城国,车师,这是一个被胶着在一起,让历史消亡了的国家。它的文明很久,但它的故事却被湮没。

    PS:《西游记》里孙悟空在车迟国与羊力大仙、鹿力大仙、虎力大仙斗法发生在车迟国,小说杜撰的,和车师四国无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2-10 00:00
  • 签到天数: 365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6-8-12 11:4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不但人美文采好,通古博今,上知天文,下晓地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7-1-12 13:27
  • 签到天数: 512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16-8-12 12:3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凡夫子 发表于 2016-8-12 11:48
    楼主不但人美文采好,通古博今,上知天文,下晓地理!

    过奖过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7-1-12 13:27
  • 签到天数: 512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16-8-12 12:4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心灵的旅行 于 2016-8-12 15:57 编辑

    西域三十六国,值得注意的古国,除了乌孙、楼兰、车师以外,还有昔日的安西都护府四大军镇:龟兹、疏勒、于阗、焉耆。在整理资料的时候发现,南疆的古代文明远胜于北疆,北疆的西域古国基本集中在今日的昌吉回族自治州附近。这或许就是南疆较纷乱,而北疆较安稳的一个因素吧!越是文明高度发达,越是向往独立自由...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8-6-14 09:16
  • 签到天数: 1158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6-8-12 14:30:52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分享精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6-5 06:49
  • 签到天数: 1345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6-8-12 14:3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功课做得好,继续关注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7-1-12 13:27
  • 签到天数: 512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16-8-12 15: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域三十六国的详细注释在等待夜雨后台审核通过,目前暂时不能显示,我就继续往下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7-1-12 13:27
  • 签到天数: 512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16-8-12 15: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心灵的旅行 于 2016-8-12 15:49 编辑

    ********** 汉朝时期涉及的其它西域国家,而今不在中国版图内 **********
    1.      大宛(dà yuān):位于今日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杰克斯坦三国交界的费尔干纳盆地。
    古代中亚国名,是中国汉代时,泛指在费尔干纳盆地居住,大宛附近的国家和居民。费尔干纳盆地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塔杰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交界处为费尔干纳盆地。原始居民以塞种为主。汉武帝时,张骞到达西域时,于公元前129~前128年间抵达帕米尔高原以西,首先到达大宛。大宛早就听说汉朝富有,期望同汉朝建立直接的联系。大宛王听说张骞此行目的后,遂派向导和译人将张骞护送到了康居。据他归国后说,当时大宛大小属邑有七十多个,人口有几十万,是一个农牧业兴盛的国家,产稻、麦子、葡萄,尤以出汗血宝马著称。大宛西北邻康居,西南邻大月氏、大夏,东北临乌孙,东行经帕米尔的特洛克山口可达疏勒,在当时东西交通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大宛久闻汉朝富饶,欲通不得,见汉使来到,深表欢迎。汉武帝听说大宛出产好马,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命使臣携带金帛去换取,由于双方意见冲突,换马不成,使臣也被杀害。武帝怒,命大将军李广利率兵往讨。初征不利,至大宛东境郁成即战败。武帝命发兵运粮再西讨,于太初四年攻克其首都,杀大宛王毋寡,另立国王,从此大宛服属汉朝。大宛国直至魏、晋时仍在故地。
    大宛名称可能是亚历山大大帝于前329年征服了帕米尔高原西部的费尔干那盆地后,因殖民于此地的古希腊人后裔关系所取的,名称上“宛”很可能是从古印度巴利语的耶婆那(Yavana)转译而来。耶婆那在当时泛称中亚的希腊人,从爱奥尼亚人(Ionians)转译而来。故此,“大宛”在字义上很可能是“大爱奥尼亚”。大宛在希腊化的塞琉古帝国和巴克特里亚的统治下逐渐兴盛繁荣,直到公元前160年遭到大月氏迁徙的影响,与希腊世界隔离。在历史上,大宛与中国之间的交流代表西方印欧民族文明首次大规模与中国文明接触。此后,从公元前1世纪直到公元15世纪,东方与西方世界靠着丝绸之路持续交流接触。《汉书》记载:公元前155年左右,大月氏被猎骄靡(乌孙昆弥)击败后,往西南迁移并经过大宛,于巴克特里亚北方的妫水北建立王庭定居,使大宛与希腊化的大夏联系被切断,之后大月氏更往南扩张,于前125年左右消灭大夏王国,于印度建立贵霜帝国。
    PS:大夏国:大夏国即巴克特里亚王国(约前256~前145),公元前3世纪中叶希腊殖民者在中亚(位于现今帕米尔以西的阿富汗一带)建立的奴隶制国家,首都位于巴克特拉(今阿富汗巴尔赫)。“巴克特里亚”是古希腊人对现今兴都库什山以北的阿富汗东北部地区的称呼,这一地区是古代中亚、南亚、西亚和东亚的交通枢纽。公元前6世纪后期为古波斯帝国(前550~前330)的一个行省,原居民属东伊朗语族。公元前329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此地后,即以此为其东方领地的统治中心。塞琉西王朝统治中亚时,更将大批希腊人和马其顿人移居此地。公元前255年,巴克特里亚总督狄奥多图斯一世(约前256~前248在位)宣告独立,并委派其亲属和功臣为各州总督。约公元前230年,索格狄亚那总督欧西德穆斯夺得王位。公元前208年,他挫败安条克三世率领的塞琉西军队,迫使后者正式承认巴克特里亚王国。其子德米特里一世(约前200~前185在位)即位后,将中亚地区的喀布尔、印度河流域上游的犍陀罗和旁遮普等地纳入王国的版图。至公元前2世纪70年代时,王国的版图东起喜马拉雅山脉以南的恒河中游流域,西达波斯东部沙漠,南抵孟买湾,北界中亚的锡尔河,势力鼎盛。但就在这时,监领中亚的兴都库什山脉以北地区的欧克拉蒂德斯发动叛乱,在巴克特里亚称王。从此,王国以兴都库什山脉为界,分裂为南北二朝,互相攻战不已。一些势强的总督或将军乘机割据一方,国势转衰。公元前145年,巴克特里亚为来自中国西北部地区的大月氏人和部分塞种人所征服。公元前1世纪末至公元1世纪初,控制喀布尔和犍陀罗地区的赫尔谟尤斯一度势强,但在安息却很快衰亡。
    2.      大月氏:原居住在青海祁连山一带,后西迁至土库曼斯坦。
    公元前2世纪以前居住在中国西北部、后迁徙到中亚地区的游牧部族。公元前5~前2世纪初,月氏人游牧于河西走廊西部张掖至敦煌一带,势力强大,为匈奴劲敌。约在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汉使张骞至其国,以后往来渐密。国内分为休密、双靡、贵霜、胖顿、都密五部歙侯。公元前177年,月氏击破敦煌附近另一个小游牧部落乌孙,杀其王难兜靡,夺其地,难兜靡子猎骄靡初生,其部落逃奔匈奴。公元前 177 ~前176年间,匈奴冒顿单于遣右贤王大败月氏。公元前174年,匈奴老上单于立,不久又大败月氏,杀其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大多数部众遂西迁至伊犁河流域及伊塞克湖附近,原居此地的塞种大部分被迫南迁到兴都库什山以南。月氏在河西走廊留下小部分残众与祁连山间羌族混合,号称小月氏, 而西迁之月氏从此被称为“大月氏”。至公元前139~前129年间,乌孙王猎骄靡长大,为其父报仇,遂率部众西击大月氏,夺取伊犁河流域等地。大月氏再次被迫南迁,过大宛,定居于阿姆河北岸。公元前 1 世纪初叶,大月氏又征服阿姆河南的大夏国。至公元初,五部歙侯中贵霜独大,建立贵霜帝国。大月氏人的两次迁徙对中亚地区的历史影响至巨,它造成希腊化的巴克特里亚王国(大夏)灭亡,促使塞种入侵印度北部,并引起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从而开辟丝绸之路。
    3.      匈奴:原来位于蒙古大漠,分裂后,北匈奴入哈萨克斯坦境内。
    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集团,大部分生活在戈壁大漠,不是国家,而是一个集团。《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前215年被秦国大将蒙恬逐出黄河河套地区以及河西走廊地区。西汉前期强大起来,屡次进犯边境并控制西域。后为西汉武帝所败,退居漠北分裂为五部。在东汉时分裂为南北匈奴,南匈奴投降汉朝,北匈奴在西迁后消失在中国的古籍中。五胡乱华时期,北匈奴建立了前赵政权。
    西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王呼韩邪向汉求亲,王昭君出塞嫁与匈奴单于后,匈奴人已重新回到漠南,双方依照约定以长城为界。在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匈奴人受到乌桓人的攻击北迁前的80年间,匈奴人一直居住在漠南。公元91年,汉军在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败北单于,北匈奴主力便远走中亚。其后,中国北方的鲜卑族强大起来,逐步占有匈奴故地,五六十万匈奴人遂“皆自号鲜卑”。五胡十六国时期,内迁中原的南匈奴建立前赵、北凉和夏等国家;北匈奴西迁康居。而留在蒙古高原的匈奴渐渐被汉化,蒙古族、突厥族、契丹族等都是其后裔,这也是岳飞的诗句中的“胡虏”、“匈奴”的所指。匈奴作为一个民族在中国北方消失了,但其姓氏及其文化习俗仍部分保留了下来。建立大夏国(后来的西夏,位于今天的宁夏)的赫连勃勃大王,子孙后姓刘。匈奴进入中原后多以部落或氏族为姓,如呼延的、独孤可能就是匈奴后裔。
    匈奴鼎盛时期是从冒顿单于开始的,冒顿单于是匈奴头曼单于之子。当其为太子时,头曼单于欲立所宠阏氏(匈奴皇后)之子为太子,将冒顿派往月氏为质,随即发兵攻打月氏。月氏恼怒,欲杀冒顿,冒顿闻讯,盗得好马,逃回匈奴。头曼单于见其勇壮,乃令其统领万骑。但冒顿已对头曼单于不满,他将所部训练成绝对服从、忠于自己的部队,为政变谋位作准备。他制造了一种名鸣镝的响箭,规定: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出猎时,他射出鸣镝,随从有不随鸣镝射往同一目标的皆斩。而后,他用鸣镝射自己的宝马,左右有不敢射者,也被立斩。进而,他又用鸣镝射自己的爱妻,左右仍有不敢射者,又被斩杀。后来,他以鸣镝射头曼单于的宝马,左右无一人不射。冒顿知部下绝对忠于自己了。在一次随父头曼单于出猎时,冒顿用鸣镝射头曼,左右皆随之放箭,射杀头曼。随后,冒顿又诛杀后母及异母弟,尽杀异己之大臣,自立为匈奴单于。冒顿单于继位后,开始对外扩张。在大败东胡王之后,随即并吞了楼烦、白羊河南王(匈奴别部,居河套以南),并收复了蒙恬所夺的匈奴地及汉之朝那(今宁夏固原东南)、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等郡县,并对汉之燕、代等地进行侵掠。向西进击月氏,老上单于继位后,大败并杀死了月氏王,迫使月氏向西域迁徙。北方及西北一带的丁零、浑庾、屈射、鬲昆、薪犁等部族先后臣服于匈奴。
    PS:僮仆都尉:匈奴官名。公元前92年,匈奴右日逐王置,常居焉耆、危须、尉黎(均在今新疆焉耆周围一带)间,以领西域各国,向其征收赋税。僮仆即奴隶之义,以“僮仆”为官名,盖视西域各国为匈奴之僮仆。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日逐王先贤掸率众降汉,僮仆都尉遂罢。

    为了明确大宛、大月氏、匈奴的位置,再次附上地图。

    为了明确大宛、大月氏、匈奴的位置,再次附上地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7-1-12 13:27
  • 签到天数: 512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16-8-12 15:27: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心灵的旅行 于 2016-8-12 15:51 编辑

    这里出现了两次大夏国,一个是建立在中亚的奴隶制国家,也称为巴克特里亚王国,后来被西迁的大月氏所灭,位于今天的阿富汗附近。另一个大夏国,普遍认为是西夏的前身,存在于东晋与五胡乱华时期,由赫连勃勃大王所创。今天,我们在宁夏所看见的赫连塔,也叫做赫勃塔,相传是赫连勃勃大王时期建造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7-1-12 13:27
  • 签到天数: 512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16-8-12 16:0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赫连勃勃大王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西夏的建立正是因为统万城被攻破,迫使西迁至今天的银川附近。而这个统万城就是赫连勃勃大王建造的,是用于河底的泥土夯筑而成,坚不可摧。建城池与铸兵器同时进行,赫连勃勃大王命人将打造好的兵器往统万城的城墙上使劲捅,如果兵器插入城墙则修城池的人要被杀头;反之,如果兵器断了没有插入城墙,那么铸造兵器的人就要被砍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5-18 23:22
  • 签到天数: 200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6-8-12 21: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知识丰厚,我非常钦佩!如果把自己的经历和感想与大家分享,也许更喜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5-30 08:33
  • 签到天数: 1220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6-8-13 08:2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功略好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夜雨——您身边的旅行家园—旅行线路—自助游—游记攻略—深度游专业策划机构

    GMT+8, 2024-9-17 04:13 , Processed in 0.053611 second(s), 30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