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您身边的旅行家园—旅行线路—自助游—游记攻略—深度游专业策划机构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24-5-21 22:02
  • 签到天数: 536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16-9-13 22: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如玉流苏 于 2016-9-20 21:48 编辑

    离开259窟之前,我又回头望了一眼这尊彩塑。随后窟门缓缓关闭,发出沉闷的声响,洞窟又陷入一片黑暗,好似从未有人踏足。

    在后人没有为这座窟设置窟门之前,这尊禅定佛每天都随着日光角度而变换微笑。

    无论盛世乱世,她安然垂眸,超然物外。

    我对这微笑念念不忘。

    网上可以搜索到许多关于这尊佛像的图片,每一张拍摄角度不同,呈现出的微笑状态也不一样。

    然而这些不是最令我震撼的。

    这两个月来,我几乎一直在回味她最灿烂的那个笑容,我不知道为什么。

    也许是因为那笑容太干净纯粹,一下烙进了我的心底和脑海?


    这尊佛像被人称做禅定佛。

    何为禅?何为定?

    摄受散乱心专注一境,是谓禅定。

    在佛经中,禅即是定

    《心经》有云: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意思大约是:观自在菩萨在禅定中发现,当五蕴皆空——也就是 无我 的时候,一切的烦恼与痛苦就解脱了,观自在菩萨就是在定中得到这个清净的大智慧而证得大自在成就。

    然后我才知道,佛语中把禅定有所感悟而得到的快乐称作“禅悦”。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七说:众生常被浴火(同欲,防屏蔽)所烧,热恼不安,当由修习禅定而进入初禅时,如同跳进清凉的泉水中,惊悟到从来没有尝受过的、远远超过五欲之乐的清凉喜乐,“深心庆悦,踊跃无量,故名喜支”

    内心而发,心乐美妙,不可为喻。

    乐遍身时,身诸毛孔,悉皆欣悦。尔时五情虽无外尘发识,而乐法内出,充满诸根,五根之中,皆悉悦乐。

    譬如石中之泉,从内涌出,盈流于外,遍满沟渠,三禅之乐,亦复如是。

    所以这尊禅定佛像,是因为寒暑皆有所感,兴衰皆有所悟,每日都有“得道”之乐,于是笑容才如此丰盈?

    相由心生,当时我便十分好奇,能塑造出这种笑容的工匠,该有怎样的心态和境界?

    常有人说: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这些工匠在莫高窟这方充满禅意的天地,在漫长而平静的日复一日里,在模糊了时间的寂寞安宁中,把塑造生涯修成了另一种禅定。而这份禅定所得的感悟和愉悦随着斑斓色彩融入沙沙作响的点滴研磨,逐渐成型的佛像最终诠释出他们心中的“道”。

    我想,因“难得”而“难得”,这可能就是禅定佛令人念念不忘的原因吧。

    关上259大门时有人问:“这些塑造佛像的人,可有什么资料记载过生平往事?”他摇了摇头:“按照当时的规定,画师和工匠是不允许在自己的作品上留下名字的,也没有文书会记录这些在当时看来数量众多但籍籍无名的人,所以如今我们只看到莫高窟精美的壁画彩塑,它们的建造者几乎没有在任何历史典籍上留下痕迹。”末了他有感而发:“我们把古代那些绘制壁画的人成为画匠,技艺高超的画匠称之为画师,而创造出如禅定佛这般塑像的工匠,他们是艺术家。”

    烈日灼灼,我听到这句话,脑海中盘桓着佛像变换的笑容,内心被莫名情绪涨满,想张嘴说些什么,却又忽觉脑中空空。

    蓦然想起看的纪录片《敦煌》,里面提到:或许在莫高窟之外的地方,人们很难体会到如此深刻而玄妙的时空交错感。

    罢了,悟道之路漫漫修远,一时半刻的上下求索只会欲速不达。记住这笑容,于喜悦困厄中时常回味,或许才会有进一步的收获吧!


    参观时间所剩不多,他带着我们穿阶走道,疾步往下个地点而去。

    当时看《我在故宫修文物》,因为觉得很有道理,所以一句一句的截下来了。

    当时看《我在故宫修文物》,因为觉得很有道理,所以一句一句的截下来了。
    3.jpg
    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21-7-24 06:39
  • 签到天数: 308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6-9-14 10: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精细,详细,翔实,周全是你游记的特殊之处。再来学习了。继续追寻,继续期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24-5-21 22:02
  • 签到天数: 536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16-9-14 11:06:49 | 显示全部楼层
    晚霞夕阳更精 发表于 2016-9-14 10:17
    精细,详细,翔实,周全是你游记的特殊之处。再来学习了。继续追寻,继续期待!


    谢谢晚霞老师的点评,我昨天更新的一段好像又被审核了,晚霞老师能否帮我放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24-5-21 22:02
  • 签到天数: 536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16-9-14 20:24: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如玉流苏 于 2016-10-6 14:10 编辑

    此楼留空,待实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24-5-21 22:02
  • 签到天数: 536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16-9-15 21:0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如玉流苏 于 2016-9-21 20:59 编辑

    此楼留空,用做后续试验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24-5-21 22:02
  • 签到天数: 536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16-9-15 23: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如玉流苏 于 2016-9-18 19:56 编辑


    可能接下来的目的地距离259窟有些远,感觉他带着我们走了好久,抬起手腕一看,也不过几分钟。经前六个洞窟的详细讲解,我们大部分人已为他专业、严谨的态度和渊博的学识所折服,有人甚至萌生出是否能应聘莫高窟讲解员与他一起共事的想法,他笑了;“这里每年都有招聘实习讲解,有感兴趣的或者真心热爱的当然很欢迎加入。”

    随后便有人问:“你来这儿工作多久了?”

    他回答:“十年。”

    ——“十年。。。进了多少个洞窟呢?”

    ——“四十多个吧。”

    我们感到不可思议:“一年只能进四个洞窟??!!”

    他解释道:“莫高窟洞窟对于工作人员开放的要求比想象的要严格得多,我们手里的钥匙合起来只能打开所有洞窟第一道和第二道门,第三道门的钥匙交由研究院,如果要进入现在看到的大部分上锁的洞窟,首先得打申请,再由两位及以上高于主任级别的领导联名签字,才能批准进入,且进窟时间不能超过一个小时,这时间只够拍一些照片采点样。。。前面提过我们研究院的樊院长,老太太在敦煌五十多年,走过的洞窟也只有140多个。”(大意是这样,原话我记得不太清了。)

    ——“那这里一共有多少个洞窟呢?”

    ——“四百多。”(他说的可能是现存保有彩绘壁画的洞窟,因为我在资料上看到莫高窟总洞窟数目有735个。)

    我忽然真真正正感受到个人对于历史的渺小:一个人能有多少个五十年?老太太相当于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研究莫高窟上。可是算来近一甲子时光的研究,于沉默千年的莫高窟而言,着实不过沧海一粟。

    然后他看了我们一眼,许是感受到我们的难以置信,便缓和气氛打趣说:“所以我们一直觉得游客很幸福,我们平均一年不到四个,你们一个上午就可以看这么多~”

    我们听后都笑了,这时另外又有人问:“这四十多个窟你每幅壁画每尊塑像都要研究?”他点头,然后补充道:“是啊,那些壁画代表的佛经,那些塑像的年代背景之类,首先我要研究透彻全部弄懂才能给你们讲解,不然就是不负责任了。”

    ——“也就是说四十多个洞窟你全都懂了?”崇拜的语气。

    ——“只能说都进去过,但是真正透彻明白和理解的算起来也只有十多二十个。”他很诚实。

    十多个已经很厉害了好么!我在心中腹诽,且不说绘画技巧历史背景什么的,单是那些拗口深奥的经书,读明白都是一件十分费力的事情。。。

    正聊着,就见他带我们走到一座三层样式的木质古楼前,楼底门牌独特——16-17。

    第16和17窟,是我们莫高之行的最后一站。

    16-17窟,三层楼。

    16-17窟,三层楼。
    QQ图片20160916215959.png
    QQ图片20160916220154.p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5-1 20:10
  • 签到天数: 162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6-9-16 08:54: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染心 发表于 2016-9-11 19:30
    看了LZ精彩的记述和感叹,我也得抽空把这两部歌舞剧搜来看看。LZ辛苦

    同感,我也准备去搜来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24-5-21 22:02
  • 签到天数: 536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16-9-16 22:26:34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查了一下,行程达到一半,字数3w4k左右。。。成就感大大的~~~更新的时候一边也在修改前面的,然而总觉得心中千言万语笔力却难以描绘分毫~~~哎,路漫漫漫漫~~~
    QQ图片20160916204359_副本_副本.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24-5-21 22:02
  • 签到天数: 536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16-9-17 22:0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如玉流苏 于 2016-9-30 12:30 编辑

    进入洞窟才发现,17窟是在16窟入口处不远的墙壁上开凿的一个小窟,从而形成传说中的“窟中窟”结构。

    他先领我们走入16窟内室。

    16窟给人的第一感觉,是这个窟真!的!好!大!

    就连他的讲解在这个空间里都好像带了些回声:“这是唐朝僧人吴洪辩出资开凿的佛窟。”从他语气中我感到这个僧人好像很了不得的样子,“所以大家可千万不要小瞧僧人道士之类的三教九流——正是这位吴和尚,在河西地区战乱不安的年代,率领他的众弟子,帮助归义军收复敦煌瓜州等地,同时将这一带军事力量同唐王朝联系起来,可以说,他直接促进了当时河西地区的政治稳定。最后他被唐朝廷敕封为河西释门都僧统。这个洞窟就修建于他担任‘僧统’时期。”

    我们都一脸恍然大悟的样子,也觉得一介僧尼做出这样一番事业的确不容易,满壁千佛画像和庞大的石窟面积诉说着窟主人当年的辉煌。但是他接下来的话让我们都冒起了星星眼,无不感叹这“吴和尚”真的是位壕:“之所以叫你们不能小看僧人,并不仅仅因为他做了这么多大事,还因为这座洞窟内四壁千佛的立体绘画手法——沥粉堆金。”

    我们不懂什么是沥粉堆金,不过这四个字里有个“金”,还是挺不明觉厉的。正这么想着,就见他将手电光源对着背后的墙壁,对我们说:“墙壁上的千佛乍一看与其他壁画千佛别无二致,然而他们的身形衣饰、普度光环以及莲花宝座等轮廓都是用黄金加以勾勒。”我隔着玻璃幕墙凑近观看,果真发现轮廓线流光闪闪,正要感慨一下这壕气满满的作画手法,却听他又继续讲道:“这样看好像显示不出立体的效果,那么。。。”他又收起手电,借着窟内微弱的地灯,我看到他趴在玻璃板上,伸长手臂,尽可能接近但不触碰墙体,将光源倾斜,再次打开:光照角度从原来90°垂直于墙壁到现在与壁画成一较小接近平行的锐角,此时他开口示意:“这样应该比较清楚。”

    我将目光从他略费力的姿势转移到壁画上,不由得惊讶:佛像身形衣饰、头顶光环、莲花宝座等的轮廓果然如他所说,是一段段平滑顺畅且些许凸起的立体线条,于锐角呈平行光的照射下,在旁边相对凹陷的平面上投出细小阴影,“所谓沥粉堆金,原料是我们现在说的沥青,先把软化的沥青拉出轮廓细线,然后在这细线上粘贴金箔,最后成画。”他稍微停了停,补充说道:“据估计,这个洞窟沥粉堆金所用的黄金总重量大概有一吨。”

    我们已经说不出话来,每个人瞠目结舌的不能更多,脸上大概都是酱紫的表情:

    d(ŐдŐ๑) (๑ŐдŐ)b

    这窟有一吨亮闪闪的金子!!!一吨是什么概念?1000千克,1000000克。放在1克黄金360元的今天,这洞窟肉眼可见最直接的价值就有3亿6千万元~!!!吴和尚一人出资建窟,单黄金数目就有这么多!!!这时我才明白过来,他说“不要小看这僧人”到底是个什么意思了,能干出一番事业身家又如此雄厚还善始善终的僧人,确实不容小觑。

    16窟 沥粉堆金,能够看到的那些亮闪闪的轮廓线就是金箔。

    16窟 沥粉堆金,能够看到的那些亮闪闪的轮廓线就是金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24-5-21 22:02
  • 签到天数: 536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16-9-18 21:26: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如玉流苏 于 2016-9-19 01:05 编辑

    “想必大家刚刚进来时就注意到这个窟中窟。”看完“沥粉堆金”,他引着我们来到入口处那个狭小洞窟的门前。“这个小窟最开始是洪辩僧人的禅室。洪辩在此俢禅直至圆寂后,弟子为了纪念他,在此窟内塑了一尊与洪辩等身的塑像,这尊塑像是较为罕见的唐代写实肖像泥塑之一。”

    17窟门框窄小,塑像的距离倒并不十分远,我站在栏杆前望着这位“洪辩和尚”,虽然觉得他打坐修行沉思冥想时确有宁静致远的恬淡感,在这静心沉性中却也隐隐透露出一股刚毅挺拔神采飞扬的锐利之气——只看塑像便已经感受到他真真是一位性格与生平皆复杂的“僧将”。

    “其实这洞窟被世人所知并不是因为洪辩其人,也不是因为16窟的挥金如土。”他见我们都望着那塑像和后面的菩提侍女壁画,悠悠开口,“17窟还有另外一个名字——藏经洞。”



    17窟 外景

    17窟 外景

    17窟 洪辩塑像

    17窟 洪辩塑像

    17窟 洪辩

    17窟 洪辩

    17窟 洪辩及身后菩提、近侍女、比丘彩绘

    17窟 洪辩及身后菩提、近侍女、比丘彩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24-5-21 22:02
  • 签到天数: 536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16-9-18 22: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如玉流苏 于 2016-9-20 21:12 编辑

    藏经洞三字,如雷贯耳。

    关于它的书籍影视资料浩瀚繁多,我已不想多费笔墨描写这窟中五万余卷经书帛画发现之巧合、内容之丰富、经历之悲惨、结局之寥落。

    望着如今除一碑一画一塑像外别无他物的17窟,即便留有寥寥数张照片旧像,我依旧不敢想象1908年伯希和与努埃特看到的洞窟内满室经卷的场景——今昔对比的落差,是一种如鸿沟般烙刻在心底却一直激荡着要咆哮的不甘和痛苦。

    很多人武断而片面的将这个过错全数怪罪于例如王道士、例如斯坦因、例如伯希和等那些看起来直接导致藏经洞失存的“刽子手”们,却好似忘记在那段黑暗岁月中除了西方探险家的欺骗掠夺、还有腐朽漠然的清王朝当权者、迫于生活且无知愚昧的普通百姓、更有散发着贪婪自私恶臭味的地方及朝廷官员。。。这一切可控与不可控、自然与人为的历史因素,最终造成满窟瑰宝,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古籍等4万余件文物或流落海外不得归、或散失于途觅不回、或湮藏世家终粉碎、或埋没荒野满尘灰的惨烈结局。。。


    (王圆禄发现藏经洞之初)当时担任甘肃学政的叶昌炽隐隐感觉到了这批古物的价值,建议甘肃藩台把藏经洞中所有古物运送到省府兰州保存。藩台衙门的回答是,没有经费。

    。。。

    1909年冬天,清政府下令,押送剩余的经书进京。

    经书并没有装箱,只用草席草草遮盖。从敦煌,到北京,一路都有经卷丢失。

    1910年,藏经洞文物运抵北京时,在今天的北京广化寺,开始兴建中国近代的第一座国家图书馆。

    中国的国家图书馆,比日本晚了四十年,比法国晚了一百二十年,比英国晚了一百六十年。

    但是,押运的官员竟直接把大车开进了自己的家里,挑选精美的经卷据为己有。因为担心被人发现,他们将完整的经卷一撕为二。

    。。。

    后人总结说:藏经洞文物,藏于英国者最多,藏于法国者最精,藏于俄国者最杂,藏于日本者最隐最秘,藏于中国者最散最乱。

    当纪录片《敦煌》第一集播音员缓缓道出这段话时,我心痛愤怒的无以复加。

    自古以来“学而优则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已深深扎根于万千儒家学子的脑海,然而这些从众多应试者中脱颖而出的、背负家国兴衰的、理应以“天下事为己任”的朝廷命官们,竟能如此恶劣不堪!

    “如果为中国自己的好东西,你自己都不使劲的话,人家凭什么对你好呢?”王潮歌导演的话又回响在耳边。

    我大概从未有过像这样深沉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无力感。

    我注视着洪辩和尚充满自信且睿智的面容,又环顾这方曾经几多拥挤的空荡,光影交错间,仿佛能够听到多少年来每位在窟前流连的旅人游客的扼腕叹息,甚至千百年间沉默如斯的砂石壁画也发出一声声若有似无的悲鸣。



    伯希和在被他称为“至圣所”的藏经洞中翻捡经卷-努埃特摄影-1908年

    伯希和在被他称为“至圣所”的藏经洞中翻捡经卷-努埃特摄影-1908年

    当年莫高窟经卷文物

    当年莫高窟经卷文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24-5-21 22:02
  • 签到天数: 536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16-9-19 22: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如玉流苏 于 2016-9-24 16:30 编辑

    双脚踏出16窟大门,意味着两个多小时的参观最终落幕。

    每个人都流连不舍。

    因为大大小小精美辉煌的石窟,因为他精彩绝伦引人入胜的讲解。

    他宣布讲解结束之后,全队二十多人都发自内心的为他鼓掌,看得出来,他对这里是真的热爱。

    “这些都是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在炽热的阳光中,在浓郁的树荫下,在来往的人群里,这是我最后听见的喃喃自语。

    我想起《敦煌》纪录片里提起研究院彭金章先生的一段日记:“如果不是喜欢这里,我不会来;如果不是喜欢这里,我来了也会走。”

    这句话大概也是在莫高窟这方荒芜中精神世界里孜孜不断探索研究的人们内心的真实写照吧。

    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莫高之旅,从少年开始期待憧憬,在青年时期圆梦成行,期间能够遇见这样的一位讲解员,于我而言,的确称得上那句“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只是我和鸽子私心的还想多留住些心潮涌动时光交错的玄妙。

    于是我们决定前往他推荐的 敦煌石窟保护研究陈列中心。

    却不想浏览17窟后隐隐的悲愤感在参观陈列中心时从内心破土而出,霎那达到顶峰。

    陈列馆倚崖而建,与莫高窟隔河相望。

    在陈列中心的一楼,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展示着莫高窟受到的破坏和侵蚀,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交替影响,而人为毁坏痕迹最是明显与恶劣:

    1922年,莫高窟关押近百名沙俄士兵,他们在窟内肆意砍砸,烟熏火燎,毁灭性破坏大批壁画塑像。

    1923年,华尔纳来到敦煌,用胶布粘取众多精美壁画并毁坏、偷走多尊佛像雕塑。

    1940年,著名画家张大千来此临摹,三年时间内,为便于临摹,竟随意剥离多个石窟大面积壁画,提升自己作画水平的同时却对文物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

    这一桩桩、一件件的恶意伤害,使原本经历千年风霜脆弱不堪的莫高窟愈加千疮百孔。

    鸽子满心愤懑:“之前只在教科书上看到这些,那时候没有这样的概念,现在看完石窟再见到这些人的破坏行为,我真的。。。真的好生气啊!我。。。我好想穿越回去揍他们!!!”我听着哑然失笑,却也深有同感。

    “想想历史真是位残忍的主宰。”我愤然也感慨,“你看,它把这么多大堆的发现、毁坏、偷盗集中在短短几十年里,形成这些事件的因素多样复杂却又环环相扣,我们在这里各种愤怒想揍人还有长吁短叹,于它而言不过是一个信手捏来的小恶作剧。”我有些语无伦次:“虽然毫无意义但有时候我还是会假想:但凡这其中某一环有些微毫末的改变,类似于如果那天没有发生沙尘暴或者沙尘直接掩埋掉16窟,王道士就不会发现藏经洞;如果藏经洞被发现之后清政府能更重视一点;如果当年中国表现的稍微不那么软弱一点。。。真的只要那么一点点!”我拿手指比了一个不到一厘米的距离,“会不会莫高窟的命运就完全不一样了?会不会我们今天来看到的这些洞窟就不是这种“尘满面鬓如霜”的样子了?”

    我和她缓步同行,却都都陷入久久的沉默,阳光白灼炽热,我不禁想起无数人发自内心的喟叹:

    “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莫高窟 飞天雕塑

    莫高窟 飞天雕塑

    莫高窟 外景

    莫高窟 外景

    莫高窟 外景

    莫高窟 外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24-5-21 22:02
  • 签到天数: 536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16-9-20 20:0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如玉流苏 于 2016-9-24 16:35 编辑

    此语出自陈寅恪先生写的《敦煌劫余录序》一文。但事实上原话并非陈先生所说,先生也并不赞同这个观点,只是世人大多因断章取义而张冠李戴,误会多了,也变得煞有介事起来。

    其发见之佳品,不流入于异国,即秘藏于私家。兹国有之八千余轴,盖当时垂弃之剩余,精华已去,糟粕空存,则此残篇故纸,未必实有系于学术之轻重者在。

    对于当时(包括现在)多数人“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的感慨,陈寅恪先生如是说。

    但同时,他也有不同看法。

    (前面是列举的各种国内所存经卷)但此仅就寅恪所曾读者而言,共为数尚不及全部写本百分之一,而世所未见之奇书佚籍已若是之众,倘综合并世所存敦煌写本,取质量二者相与互较,而平均通计之,则吾国有之八千余轴,比于异国及私家之所藏,又何多让焉。

    这段紧接着上文的叙述明显能够看出,站在陈寅恪先生的角度,国内现存的经卷,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与其他地方的不遑多让。

    只是他还是不可避免的觉得遗憾。

    自发见以来,二十余年间,东起日本,西迄法英,诸国学人,各就其治学范围,先后咸有所贡献。吾国学者,其选述得列于世界敦煌学著作之林者,仅三数人而已。夫敦煌在吾国境内,所出经典,又以中文为多,吾国敦煌学著作,较之他国转独少者,固因国人治学,罕具通识,然亦未始非以敦煌所出经典,涵括至广,散佚至众,迄无详备之目录,不易检核其内容,学者纵欲有所致力,而凭籍未由也。

    为何?因为当时我国研究敦煌学说起步晚、发展慢,基础薄弱,人才奇缺。


    如今近一个世纪过去,我国在敦煌学研究方面也越加重视,研究院网络站点、数字敦煌平台等相继建成完善,这给了我们许多渠道了解和学习敦煌的文化和精髓。

     作为文化遗产的莫高窟与自然遗产有着极大的不同,它没有再生的可能性,处于一个单向的且不可逆的衰老过程中,这种衰老又是累积的。石窟不仅要遭受风沙的侵袭,有时候还会受到山洪的威胁以及人为的破坏,尽管修缮工作常年进行,但这也只不过是延缓石窟衰老的一个手段。

    数字化保护是敦煌石窟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重要手段。目前敦煌研究院已经完成了敦煌石窟(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120个洞窟的摄影采集、40个洞窟的图像处理,以及120个洞窟的全景漫游和20尊彩塑的三维重建。

    敦煌莫高窟这颗璀璨明珠渐渐重新在中国的西北端散发出耀眼光芒。


    返回乘车点的途中,我们路经一片葡萄架,藤叶青翠欲滴,阳光从细密的缝隙中洒落,光影斑驳,细风吹过,叶摇影动。远处纪念品商店播放的《千年风雅》隐隐传来,苍茫古老的埙乐声合着满地黄沙,映衬得满架翠绿越发郁郁葱葱。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生机仍存,希望还在。

    20160714_110600-01_副本-01_副本.jpg
    20160714_110741-02_副本.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24-5-21 22:02
  • 签到天数: 536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16-9-21 20:4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如玉流苏 于 2016-9-24 16:38 编辑

    2016年7月14日中午12点整,不管如何流连忘返,莫高窟之旅还是画上了句号。

    我们在来时的车上集合,返回敦煌市。

    阳光白灼晃眼,载着36人的大巴渐行渐远,我回首遥望漫天黄沙中热闹又沉寂的莫高窟,百感交集。

    这是我与她的第一次相遇,带着初见的新奇羞涩,却隐隐透出久违的熟稔欣喜。

    低婉绵凉的乐声在耳畔缭绕回旋,我仿佛听见呢喃般的梵唱:

    谁祭乌孙逝 谁怜九夷亡

    几度春秋独留昌盛过往

    丝弦奏炎凉 紫毫绘时光

    半盏觥晃 饮尽羁旅长

    。。。

    我闭上眼,无数叮当斧凿透过洞窟、壁画、塑像和经卷踏娑而来,又在明朗晴空下随风飘散。

    亿万法身归冥去,如何世人说桑田。


    下午一点,我们返回莫高宾馆,在此不得不赞一句夜雨的行程时间安排正好:沙漠炎热而干燥,饱餐一顿的我们能够美美的午睡近两个小时。下午四点半,略略弥补旅途疲惫恢复些体力的我们一行人,整理好上午跌宕起伏的心绪,再度向鸣沙山出发。

    20160714_105151-01_副本.jpg
    20160714_104918-01_副本.jpg

    点评

    LZ和莫高窟虽是初见,但神交已久  发表于 2016-9-22 08:0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24-5-21 22:02
  • 签到天数: 536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16-9-21 21:4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如玉流苏 于 2016-9-25 16:06 编辑

    十三、月泉鸣沙

    胜地灵泉彻晓清,渥洼犹是昔知名。一湾如月弦初上,半壁澄波镜比明。

    风卷飞沙终不到,渊含止水正相生。竭来亭畔频游玩,吸得茶香自取烹。

                                                                   ——苏履吉


    我终于零距离接触到沙漠,在22岁这一年。

    与在大巴上隔着车窗远眺不同,站在连绵不断沙丘前,内心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古风与豪迈。

    这种感觉,仿古形却无古韵的敦煌古城无法给予;饱受风沙摧残的玉门关和汉长城也终究难以完整表达;历经沧桑的莫高窟则为全然不同的惊艳和震撼(上文已详细表述,此处不再重复)。

    虽然丝绸之路当年盛景只能依靠想象力在脑海中勾勒和填色,但鸣沙山月牙泉作为如今风景名胜区,来往游客依然络绎不绝,对照如今畅想一千多年前,并不困难。

    走走帮我们买到骑乘骆驼的凭票,绕过售票处,一大片骆驼憩息场地呈现在眼前,几百只骆驼或站或卧,或倔强或悠闲的停在那里,引路人穿梭其间,呼来唤去,十分繁忙。

    因着游客来往熙攘,这儿骆驼每日的“工作量”巨大,但也由于并不需要它们驼运从新疆(古西域)至敦煌一千多公里的货物,所以它们并不如电视中那样壮硕。

    我在一大队骆驼中看花了眼,深色的、浅色的、白色的、棕色的、略带红的。。。五花八门。

    听到引路人吼出我的票号,我跑上前去,这时,我看到了我的“伙伴”

    它是一只漂亮呆萌的家伙,全身棕色,驼峰处垫大红织花坐鞍,浑身上下透着一股子灵气。

    只一眼,我便喜欢上了这个“搭档”。

    “你好啊,伙计。”我挠了挠它的脖子,“兄弟,等会儿就拜托你背着我了!请多多指教哈~!”我在它耳边低语,“内什么,请一定走慢点走稳一点啊!我好喜欢你的,你要乖一点哦!”

    只见它亲昵的蹭了蹭我的手臂,嘴不停的悠闲咀嚼,我总觉得它仿佛答应了似的,简直不能更加惊讶和欢喜~!

    售票处正对巨大的沙丘

    售票处正对巨大的沙丘

    正在出发的驼队

    正在出发的驼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夜雨——您身边的旅行家园—旅行线路—自助游—游记攻略—深度游专业策划机构

    GMT+8, 2024-12-22 10:03 , Processed in 0.442585 second(s), 24 queries .